清代白玉翎管
这是一件精致的翎管(见图),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翎管为和田白玉质料,制作精细可爱,长7.2厘米,厚1.5厘米。翎管的正面稍有弧度,另一面呈平面,造型极为流畅优美。更为难得的是,翎管的正面用阴文刻着四行诗文。上款的椭圆形印章刻有“文玩”二字,下款印章一直未能辨认清楚。诗文为大篆体,经仔细把玩辨认,为南宋诗人曹豳所作。诗文是:“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人处,青草池塘独听蛙。”俨然是一幅仲春之际的田园风景画。此翎管应是有闲情雅趣的官员所佩戴。
此件翎管包浆厚重,沁色自然,玉质温润细腻,呈现出一种柔美的蜡质光泽,这是经过数代人把玩后才有的效果。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产物。清王朝等级森严,讲究“辨穿戴,昭品位”,强调官员要从穿戴服饰上就能辨别出品级大小。“顶戴花翎”是清王朝官帽上的饰用之物,也是王公大臣们着装的重要标志。花翎就是雄孔雀的尾羽。其环状圈点,即称为“眼”。故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三眼最为尊贵,以下次之。
有了花翎还要有插进的地方,要有可插的工具,于是就有了翎管。翎管大多用白玉、翡翠、碧玺、琥珀、象牙、水晶、琉璃、瓷、铜等材料制成。品级高的文官大多戴翡翠翎管,品级高的武官大多戴白玉翎管。翎管安放在帽顶的中央部位,用来插花翎或蓝翎。翎管长约二寸,为中空管状圆柱体,顶端有个扁平的小钮,便于缝缀于帽顶。翎子插入管中,飘于脑后。
在中国,清代大臣“顶戴花翎”是权位划分级别的标志,也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因此,皇帝在赐予臣下花翎时是非常审慎的。从乾隆至清末的170多年间,能被赐予三眼花翎的大臣仅有7人,连深受皇帝信任的著名宠臣和珅,虽然官居一品,也只能戴双眼花翎。清代的官员对顶戴花翎是看得很重的。
花翎除了表示品级外,皇帝还用于奖赏那些有功之臣。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一举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都还没有赏赐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赐施琅戴花翎。当时,在文武臣僚心目中,赏赐花翎比封侯还要荣耀。
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凡对国家有功人士均有可能赏戴花翎。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起初捐个花翎为1万两实银,蓝翎为5千两实银。后来随着国库的进一步空虚,花翎减为7千两,蓝翎为4千两。再到后来,只要花200两银子就可捐到花翎了。一个可以用钱买官的政府,其寿命肯定是不会长久的。不久,花翎之制和它的清政府就逐步走到了尽头。
在花翎走红的清代全盛时期,作为插翎子的翎管其价值不菲,特别是翡翠、白玉等贵重材质制成的翎管,更是价值惊人。一只“玻璃翠”玉管,当时就值一万几千两金子,就是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帽子上的翎管也要值几两银子。因此,它又成了财富的象征,顺理成章地成了官场上的礼品。
由于翎管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适于把玩等特点,后来又成了历代收藏者的宠儿。这时,它既是人们手中的藏品、玩物,又是历史的见证。了解它的盛衰史,对今天的收藏爱好者也是一种爱国主义和反腐倡廉的教育。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