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 杨炳祯藏明清铜炉登陆匡时春拍(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铜马槽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铜三足双狮耳乳丁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铜双狮耳琮式炉

中华民族是一支崇天法祖,崇尚天人合一的民族。故对与神佛交流沟通、清神以至于增添生活品味,提狜嗅觉享受的香料有特殊的感情。自古迄今,除多方拓展香料来源及其种类与制作方法外,其能生香的器具亦多全力考究发明制作,成为文明史上的一项特例,其中又以明清铜炉为香具中之翘楚。去年匡时推出王世襄先生藏明清铜炉专场,掀起宣炉文化第六个高潮,今年春拍又有佳品呈现。

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故名“宣德炉”。据历史记载,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铸铜炉,合计五千余件,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的非常广泛。明代天启时人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一文中对宣炉有这样的描述,宣炉“其款式之雅,铜质之精粹,如良玉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迥非它物可以比方也。”然而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炉,不但失散,甚至于销毁,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明清铜炉因崇尚宣德所制,往往署款都书“大明宣德年制”,文人、宦官定制之炉也多以自家堂名斋号刻于炉上,皆具有相当大的收藏、经济价值,可说是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

本次春拍,匡时推出台湾著名铜炉收藏家杨炳祯先生旧藏铜炉十余件,所有藏品全部早年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展览,并著录于《金玉青烟》,可谓清代铜炉佳品。如清代 铜四足鼎式炉,直径15cm,此炉双耳内倾规整,薄口外撇,颈束,颈下双排联珠式纹饰,精巧细腻,炉腹平滑,炉底微垂,“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铸款,原皮栗壳色,铜而金黄,沉重压手,此炉应为清供之用,实为珍品矣;清代 铜马槽炉,直径10.5cm,“顽天清玩”款,四字篆书体,其工艺应为铸后修磨而成,炉之线性平直,整体精确,角根、耳足底之处合规中矩,实之公正佳器精品。炉为原铜包浆,年久温养,为自然天成之蜡茶色,此炉密实细腻,沉而不重,赤色蕴黄,洁银藏紫,赤铜也。文房之炉,历来为文人崇尚,实为上佳珍器也;清代 铜双象耳炉,直径15cm,其炉仿古,薄口为侈,炉身圆肥,垂至腹,圈足外撇。炉耳双象形,象鼻圆滑,目光炯炯,象牙前凸,浮雕精细,栩栩如生。外壁为栗壳色,通体光亮,光蕴于底。柔滑莹润,抚之绵细,“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楷书款为铸后修磨,自然平滑,为同类之佳品。此炉之形、工、铜、色、款均为明风突出,因为标准器。铜质银亮,其壁虽薄,密实细润,其音清亮,为精铜也。

此次春拍推出的铜炉也是近年排场难得一见的铜炉佳品,静待铜炉收藏者莅临。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