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背后蕴含着书法收藏的无穷潜力

2010年的艺术品市场,是一场天价频出、风云变幻的大戏,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以4.368亿元成交的北宋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它不仅打破了2009年吴彬《十八应真图卷》1.69亿元的国内艺术品成交的记录,而且远远超过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创下的2.3亿元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而在2010十大过亿的书画排名中,除了第一名的《砥柱铭》,第二名也花落在书法名作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手卷上。拍卖市场书法作品为何屡创天价?书法热潮的大幕是否已经开启?书法收藏又该从何处着手?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亚洲,他将为各位藏友拨云雾而睹青天。

追根溯源

“书”比“画”收藏土壤更深厚

在当今艺术市场,中国书画为众多藏家喜爱,价位也逐渐走高,但是人们普遍对“画”的关注度及欣赏要超过“书”。在书画拍卖市场中,“书”常常作为配角,处于“位高价卑”的尴尬困境。书画收藏界也流传一句口头禅——“好字不如烂画”。其实,在传统的中国古代收藏中,书法独占鳌头,绘画则居其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书法遭受如此不公对待呢?对此,王亚洲坦言:“很多书家也承认,确实在市场上,‘画’更受追捧。这主要是由大部分人收藏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很多人觉得画更有投资价值,特别是表现在高档市场上。其实书法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它比绘画有着更为深厚的收藏土壤,从大众收藏角度来说,应该更加关注书法收藏。”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其实这两者区别很大,对老百姓在书法上的认识需要合适的引导,加强大家对书法的深入了解,让书法艺术真正走进百姓家。除了认识上存在误区,如今还有很多以书法名义招摇撞骗的行为,也需要大家辨别清楚。”王亚洲相信,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繁荣,书法艺术及其历史、文献价值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书法收藏将成为收藏市场的一大亮点。

早在2004年,元代鲜于枢的草书《石鼓歌》就曾拍出4620万元的书法天价,随后宋米芾《研山铭》也以3298万元的高价拍出,但书法市场整体并没有因此被带动起来。如今在拍卖市场上,高端书法精品的市场价值已得到了藏家的普遍认同,上亿元的博物馆级的书法精品陆续登台亮相。

对于刚迎来热潮的书法收藏,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很多作品的价格以几十倍的速度在增长。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脱胎于古老的敦煌汉简体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惊艳登场,到由王亚洲操刀篆刻出的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三个大字,都彰显出中国汉字强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依托汉字而生,吸收各界精华的书法艺术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综观现状

安徽书法市场大有可为空间

自明清以来,安徽孕育了众多的书画大家,诸如渐江、石涛、程邃、何震,乃至后来于山水画有重大贡献的巨匠黄宾虹等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一批一批献身于艺术事业的杰出人士。然而无论是从全国的市场来看,还是与周边省份相比较,安徽的“书”、“画”价位都是最低的,甚至出现了“一流作品,三流价格”的独特现象。

“很多书法家频频获奖,但其作品拍卖价格十分低甚至卖不出去,很多外省人知道这个价格之后都非常吃惊。”王亚洲苦笑着说,“江苏、浙江当地的很多企业家对本省的书画十分扶持,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安徽本地的企业也应该觉醒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本地的书法家给予扶持,当然书法家自己也应该提高市场意识。”

随着近些年安徽“文化大省”的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逐渐繁荣,安徽书坛逐渐壮大,很多目光逐渐集中到了一批中青年书法家身上。“这是一件好事,这些人都是潜力股。”王亚洲如此评价,“去年安徽省首届文艺名家名品博览会的推出,更是成功打造了安徽的文艺品牌,很多省外艺术团体都纷纷前来咨询下届什么时候举办。”

作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亚洲在宣传安徽书坛、推荐安徽书家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安徽很多著名的老书法家的作品价格这两年逐步上升,但在全国的影响力始终不够强,对外推荐力度不够。”2010年12月安徽省书协推出了“安徽省首届老书家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推荐安徽的老书法家,而更多的力量被放在了推出新人上,“下一步省文联和省书协还将继续逐步推出类似活动,以展销的形式推荐安徽的书法家,比如‘安徽书坛七贤作品展’等等。”

打造安徽书坛整体性,也是安徽书坛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2010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与《书法报》联合推出“皖军书法50家”、“皖军书法100强”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过去还有很多人离开安徽,北漂或者去外省发展,他们中有很多优秀的书法家。将这一批人聚集起来,更能壮大皖军书法的力量,打响安徽书坛的名声。”

随着安徽书坛在全国的崛起,安徽书法市场也将迎来期待已久的飞跃。

收藏点睛

入手中青年书家作品最好时机

书法收藏潜力无限,普通收藏者该如何入手?对于这个藏友们最关心的问题,王亚洲也给予了宝贵建议,“从老书法家入手,逐步过渡到中青年书法家身上,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批书法家要特别关注,他们可以说是安徽收藏市场的未来。”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书法家们通过几十年创作以及打拼,有着丰富的生活积淀,多数形成了自己成熟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完全是自身实力的实在体现。他们通过长期的家庭生活,多对公益事业比较关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负责。王亚洲总结道:“这批人正在逐步关注市场,市场也在逐步关注他们。现在正是入手中青年书法家作品的最好时机。”

“70后、80后的一批较年轻的书法家,他们灵感丰富,但是创作不稳定,很多人的风格尚未成熟。书法收藏不要太过于关注一次性获奖的书法家,毕竟获奖有一定的偶然性,很多获奖者一时声名鹊起,几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当然也有例外存在。”

除此之外,在书法界中,“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的现象普遍存在,王亚洲最后提醒各位收藏者,“最好能够掌握一些书法入门知识,对作者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不能轻信世界、国际等等名头。藏友如在收藏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通过各地的书协、文联等官方渠道进行咨询。”

人物背景:王亚洲,字臻一,号雅舟,别署竹音阁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评委,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安徽省文联委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省青联常委,2010上海世博会安徽馆馆名篆刻者。

多次荣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大展全国奖、金奖、一等奖,入展和应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大型展览一百余次;入编《中南海收藏作品集》、《共和国书法大系(书法)》、《共和国书法大系(篆刻)》等大型典籍;策划并主编的《中国书法出版工程——中国书坛名家手卷系列丛书》(12函,120册)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策划的“中国书坛绿色行动”等公益活动在中国书坛产生积极反响。出版有《王亚洲书法篆刻艺术暨收藏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丛书——王亚洲卷》、《中国书坛名家手卷系列丛书——王亚洲卷》等专集。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