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07春拍即将开槌

汇集了近千件中国古代、近现代绘画精品、油画佳作以及玉器珠宝的“北京九歌2007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8号亮马河大厦举行。这场以真、精、美为宗旨的艺术珍品拍卖会将充分展现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恒久魅力与发展潜质。

在诸多中国书画珍品中,除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家的代表作熠熠生辉外,近年来倍受市场关注、屡创成交佳绩的范曾、吴冠中等当代名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也将在本次拍卖会中亮相。

在当代画坛,长于简笔写意人物的著名画家范曾,全面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其广博的传统文化底蕴,当今画坛几乎无人能与之比肩。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娴熟的笔墨功力为他创作富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奠定了基础,也使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人物画家。范曾先生行笔洒脱飘逸,线条节奏感强,呈现出清新典雅而又活泼韵致的风格特色,《弈秋课徒图》这幅作品正是体现范曾绘画特点的代表之作。全画用笔干净爽利,墨法皴法纯由笔出,绝无拖泥带水之弊。画面风格清新俊朗,构图形式新颖大方,表现手法娴熟质朴。画中所绘一位素面疏髯的长者,在山石之上、清泉之间与童子对弈。长者的深谋远虑、从容沉稳,以及童子的无所畏惧及一任自然,在范曾先生的笔下都被刻画的入木三分。背后古松蜿蜒伸展,虬劲挺拔,中景山石中隐现一眼水口,虽只寥寥几笔,但如鬼斧神功般把水势之湍急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留白巧妙,即表出了泉水、云雾之朦胧,又衬托出了主体人物,把近景中景完美融合,使整个画面显得浑厚华滋。

吴冠中先生是现代中国美术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此次上拍的《溶洞》创作于1980年。曾被多次出版(1、《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第2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吴冠中画集》,第32-33页,德艺艺术公司出版,1987年香港印;3、《名家翰墨HAN MO22》,第10-11页,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4、《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第102页,2005年8月,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是吴先生的一幅得意之作,先后于 “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2004年6月法国巴黎展、“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2004年7月北京展展出,引起广大关注。通观全画,清新淡雅,干、湿、浓、淡,酣畅淋漓。色墨交融,体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笔势灵动中不乏质朴,飘逸中不乏沉稳,通透中不乏神厚。点、线、面三为一体,交相辉映,其节奏之美犹如一曲欢快的乐章。构图方式独具匠心,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溶洞的神秘深邃之境。洞中石笋坚挺冷俊,泉水柔美清透。石水各有特色,却无突兀,二者完美地结合在统一的色调当中。作品打破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观察方法及表现形式,开创了现代水墨的新纪元。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本场拍卖会上,还囊括了近现代著名文人画家陆俨少先生的精品人物画《丽人行》及齐白石先生所绘《紫藤》。《丽人行》描绘了杨贵妃等宫中佳丽随唐玄宗外出游春的场景。并题杜甫诗《丽人行》一首。此幅作品可谓得杜甫诗意之精髓,堪称陆先生人物画之最。齐白石先生的《紫藤》风格俊朗,以篆书笔法入画,提按错落,神采飞扬。整个画面充实饱满,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迸发出欣欣向荣之气。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浪淘沙》、《行书毛泽东诗送瘟神二首》及印章《神往》也在会上亮相。一画、一书,加上一印,同出抱石先生一手,反映了他的全面的艺术修养与造诣。其中《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及《行书毛泽东诗送瘟神二首》是为其好友李茂元所作。《浪淘沙》作于1965年5月,是抱石先生最后期的作品之一,此后四个月,他便驾鹤西去了。通观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气象万千。对水的表现方法尤为精妙,海浪湿笔淡墨点成,近重远轻,积点成面,分量感极强。雨水干笔皴擦,一挥而就,通过巧妙的留白表现出雨势之磅礴、海浪之湍急。与此相辉映的是摇曳的枫树,笔法灵动,婀娜多姿态。树干脉络清晰,虽巧而不漂,突显大家之法。《行书毛泽东诗送瘟神二首》是抱石先生1963年所作,书九行,行距匀且直,一气呵成,足以见其功底之深。书体紧密遒劲中寓萧疏风流之致,既有碑的沉重份量,又具帖的灵动锋芒。细细读来,殊耐寻味。印章《神往》是目前所知傅抱石最早的自制印,结构缜密,刀法精湛,极具收藏价值。这书、画、印“三绝”的同时亮相足以成为2007年艺术品市场中新的亮点。

同时亮相的还有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及《耄耊图》。徐悲鸿先生画马举世景仰,但除了马之外,猫也是其擅长的题材。这幅徐悲鸿先生的《耄耊图》也可谓他的经典之作。画面左上署款:二九年五月印度客中试笔,悲鸿。下为一印:东海王孙。画中所绘之猫气定神闲,俯身崖边,双目凝视山石上的白蝶。山草山石简单勾勒,寥寥数笔却准确的表现了结构。作者以准确而概括的墨线勾皴出猫的轮廓,复以湿润的成片浓墨画出猫身上的花纹,墨汁在宣纸上自然的水痕正好表现出毛发的蓬松质感。画中白色波斯猫形态逼真,又有白蝶与之呼应,猫蝶寓意“耄耊”二字,以此有期盼长寿之意。作者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方法与西画造型方式相结合,这也是徐先生的毕生追求和成就。

北京九歌07春拍的油画专场同样广受关注,尤其潘玉良、吴作人等前辈的代表作,精致华美,皆为天津梨园世家旧藏,流传有序。

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是近代画家最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潘玉良作品《静物》创作于1936年,是潘玉良第一次赴法国、意大利留学归来之后的作品。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两个盛开的瓶花是画面的主体。画面造型严谨,画风泼辣酣畅,色彩艳丽,用笔俊逸洒脱,整幅作品雍容华贵,从中可以明显看到西方印象派艺术的影响。这也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致”及“从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

吴作人的艺术创作熔古、今、中、西于一炉,中西绘画都有着深厚的功力。此次上拍的水彩《风景》技法精湛、构图独特、境界广阔、寓意深邃,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特色,技法中加入了某些中国山水画的皴染手段,又有鲜明的中国艺术韵味和民族风格,是作者这一时期创作历程的重要见证。

此外,油画专场还集中了一批当前颇具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中青年画家的精品。风格独特鲜明,功底深厚的杨飞云、罗中立等市场一线画家,在此次秋拍中均有力作呈现,值得众藏家期待。

杨飞云是中国现代油画界的一位扛鼎人物。在潜心研究西方古典油画风格的道路上,他不为其它艺术现象所干扰,时刻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油画语言的“本源”上和油画内涵的“本质”上吸收西方油画的精华。杨飞云的笔下,青年女性几乎是“永恒”的题材和主题。在其上拍作品《蓝裙女孩》中,描绘了一位身材优美,神态安逸大方的蓝裙女孩,画面前部的小猫无疑增添了更多的宁静气氛。少女莹润光洁的肌肤与温婉清澈的眼神将画家绵密圆润、细致典雅的画风展露无疑。这种淡雅、纯洁的女性神情,形成富有意味的象征形象。他总是描绘充满生机的人物,呈示青春的纯净和内在活力,以怀咏如梭的岁月,寄托自己对人生的理想。这个中国油画的课题在杨飞云的艺术探索中得到了坚实的实现,这也是他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提起罗中立,我们都不会忘记他1980年在四川美院学画期间,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综观这几年的展览与市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罗中立笔触厚重、色彩凝重、形象夸张的风格,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画风的转变。在看到这幅1981年罗中立创作的《磨豆子》时,我们会感到很惊讶。因为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画风转变的雏形。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触摸到农民的质朴,一种骨子里的巴山生活情趣。这个画风变革的成功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罗中立如今成熟风格的形成过程。

此次九歌春拍,陈逸飞、艾轩等写实画派领袖,郭怡骔、刘秉江等学院派师长,蔡锦、李贵男、陈曦等市场中坚力量的精品力作也将纷纷亮相,他们凭借各自扎实的艺术功力,使得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此外,本场拍品中一批红色题材名家巨作集中彰显了九歌07油画春拍的特色。

作为07春季大拍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歌首次推出玉器珠宝专场,此次征集到的拍品也是异彩纷呈。

翡翠“神蟾戏珠”是“新世纪之声玉雕工程”的第二号作品,该作品总重量680g,采用缅甸产优质稀有的满绿老种玻璃地翡翠精雕而成。由著名画家范曾先生设计创作,著名工艺美术大师蔚长海先生实施雕琢,并于2000年7月制作完成的。整件作品布局精巧、艺术个性突出、以动衬静、栩栩如生。其珍稀程度及其独一无二的特点,都预示着其不但具有较高的现时市场价值,同时还拥有极大的增值潜力。

翡翠“岁寒三友”以产于缅甸之纯天然高档玉石为料,质地细密,水头充足,通体艳绿。整个作品采用三层工艺通体镂空,内壁薄如细帛,外壁双层立体圆雕,因材制宜,主体三面分别刻有松竹梅。此件作品材料珍稀、设计独特、工艺精湛,实为罕见的收藏珍品。该作品与本场另一件作品“鹤鹿同春”皆被收入中央电视台CCTV-4大型纪录片《走遍中国》“中国玉都----揭阳阳美”。

满绿翡翠大戒指,此件作品18k金镶祖母绿色翡翠蛋面,蛋面饱满硕大,翠色浓正,润如朝露,为十分稀少的翡翠蛋面。此戒配镶大钻10粒,小钻254粒,更显华丽,彰显王者之风范,具有帝王之霸气,尽显富贵尊崇,极具收藏投资价值。

此次玉器珠宝专场所上拍的所有拍品,均可出具国家宝玉石鉴定中心的鉴定证书。

2007年,北京九歌扩大了同国内外权威艺术品机构的广泛合作,同欧洲地区最具权威的艺术品门户网站ARTPRICE的结盟倍受社会关注。北京九歌作为ARTPRICE在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合作机构享有其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九歌的相关信息会第一时间呈现于欧洲艺术市场。基于ARTPRICE在欧洲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地位,九歌同ARTPRICE的成功合作将开启中国艺品市场信息进入欧洲的先河,对促进中西方艺术品市场的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为广大中国收藏爱好者和艺术家了解和进入欧洲市场构筑了一座桥梁。

责任编辑:yazh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