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半年文物拍卖总成交额40.2亿元的背后

据新华网北京7月12日消息: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11日说,北京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北京文物拍卖企业共举办各类拍卖会60场,总成交额为40.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1%。

在内地拍卖持续低迷了两年之后,此时文物局提前公布这样的数据亦可令不少投资人增强信心——往年北京市文物局都是年初才召集新闻媒体发布前一年度的成交数据。联想之前民生银行高调介入艺术品投资业务,再对照股市的大幅波动与房市的云雾缭绕,不禁让人疑窦丛生: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真的已步入良性局势了吗?

北京上半年文物拍卖总成交额40.2亿元的背后,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增文物拍卖企业5家(总数达到77家),新增文物商店5家(总数达56家)。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文物局共审核文物拍卖标的67338件(套),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75%——由此可见,僧多未必“粥”少。只是这粥里,究竟放有多少米,加了几许水,又添过哪些佐料?

文物原本不可再生,在正常地流通速度下(以国际上收藏家5至10年更替或提纯收藏类别的最短时间为计,一般的更替周期为10至20年),合法公开交易的传世品只会越来越少,不知这凸增的75%的标的可作何理解?一种假设是内地无真正藏家,手中藏品皆为商品,方可于各家拍卖行内迅速流通——这种假设笔者可以提前否定,尽管内地艺术品收藏人群所呈现的是不合理的“倒金字塔收藏秩序”(藏家:投资者:投机者=1:2:3),然而巨大的基数决定,内地处于高端水准、具备真正艺术鉴赏力的藏家并不在少数,这些人往往都具备强大的财力,并能按照自己的规划的序列进行收藏,他们也不会轻易出手自己购入的文物精品。再来看第二种假设,在市场可供流通的文物减少的情况下,“文物标的”数量剧增又意味着什么,笔者也不必赘言述之。

需要强调的是,本篇讨论的是“文物”市场,并不是大范围的“艺术品”市场,也欢迎各位雅昌博友参与讨论。最后再来看一组北京市文物出境的数据: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出境鉴定所上半年共鉴定私人携带文物37692件,办理临时入境并复出境文物4183件。

通篇最大一个问题:“文物”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责任编辑:yazh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