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红地粉彩群仙祝寿纹双耳大瓶引领沪上瓷器拍卖

在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通景婴戏图双螭龙耳大瓶曾以800多万港币成交。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2007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于6月30日-7月1日在上海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举行,即将上拍的一件工艺相似的清乾隆胭脂红粉彩群仙祝寿纹双耳大瓶,有望引领沪上瓷器拍卖市场。

乾隆时期制瓷工艺最具代表的力作

据介绍,这件清乾隆胭脂红粉彩群仙祝寿纹双耳大瓶高76厘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清代乾隆时期制瓷工艺上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可以说是香港拍卖的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通景婴戏图双螭龙耳大瓶的姊妹篇,因其完整、硕大、精细而稀有,着实让广大藏家眼前为之一亮。

这件大瓶胎体高大,拉胚却十分规整,白釉纯净,施釉十均匀分,粉彩绘画建立在优质的白釉之上,更显料彩的艳丽。大瓶撇口,束颈,方折肩,弧腹微敛,圈足,颈部堆塑兰料釉夔龙耳装饰,以镇其身。

大瓶外口沿绘灵芝纹,颈肩部通体以大片胭脂红色为地,上铺缠枝西番莲纹,间饰鱼纹,玉罄,穿挂垂旋,寓意“吉庆(罄)有馀(鱼)。折肩处以黄彩勾勒摹绘变体蕉叶纹,华美无比;瓶身则巧借山峦界,苍松为栏,将瓶身画面连为体,形成通境效果,连绵不断,气势磅礴。底施松石绿釉,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矾红篆书款。主体纹饰绘青山绿地,层峰迭嶂;寰宇楼阁,隐置其间;璳松苍柏,参天攀至;祥云福海,瑞气悬停;山间绘群仙咸集,八仙献寿,和合奉宝,刘海戏蟾,福禄寿喜,麻姑捧寿,东方朔摘桃恭贺,还有的正玩赏牡丹,宴跃芳春,乘酒施技;远处西王母驾凤降至,来受朝贺,可谓盛况空前。

以瓷代纸的华美粉彩

乾隆粉彩器是乾隆各类瓷器的经典体现,也是皇帝对艺术品嗜好的反映,一般而言,一改康熙,雍正时期的清新雅致而倾向制作精细繁缛。

一位专家指出,这件大瓶的粉彩极为丰富美艳,好像是以瓷代纸,借釉为墨,创作出的一幅色彩鲜艳的绘画作品。“画”上的山石讲究明暗效果,山头再以松石绿釉点翠,青绿辉映,寰宇楼阁则仿效中国传统山水界画的工艺,尺规相助,墨线相勒;瓶中出现最多的是群仙的人物造像,他们的衣裳便可看出制瓷工艺的不俗表现。

雍正制瓷讲究一色衣,到了乾隆时期,单一的衣纹和无表情的面目已经无法满足皇帝对艺术审美的苛刻要求,因而瓷器的图案甚至达到了众生众像的境界,衣纹褶皱更以一色多次,一皱多色而闻名,上衣下裳,内衬外罩,一应俱全,再补以菱花纹质地的图案,将丝绸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恰恰就是清宫名匠朗世宁的西洋衣皱(皴?)之法,足见当时釉料之优,画意之精,匠师之良,烧造之盛。

彩群仙祝寿纹双耳大瓶是乾隆鼎盛时期的佳作,瓶体虽庞大,仍呈色稳定,色彩饱和,造型规整,毫无变形。在仅凭工匠师徒口传心授,以经验主导一切的时代,这是无法想象和难以完成的,但他们做到了。同时也正是由于原材料的优良,和唐英等著名督窑官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传统的文化底蕴,对烧造技术尽善尽美的追求和揣摩,使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睿智得已充分展现。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群仙贺寿纹双耳大瓶可谓集成型、塑模、传统界画(?)、白描、敷色、开相、烧造技术的颠峰佳作。

背景资料:

综观中国制瓷千年,可以说乾隆是集大成者,也是清代景德镇烧造瓷器的颠峰时期。这一朝无论从数量,质量,创新,傅承上来讲都是最精美的。由于有雍正四年至十三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不间断烧造的技术基础,加之雍正六年(1728)年,47岁的唐英以内务府郎中的身份派驻景德镇御厂佐理窑务。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以唐英为代表的一批督窑官的身影严格遵奉皇帝的旨意制作和烧造精美的宫廷瓷器,另一方面在保留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精华之余又刻意吸收西方优秀的工艺美术,因此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的粉彩器。 唐英精心掌管和严格的把关使得乾隆的官窑瓷器和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书款是很难区分的。最重要的是,促使乾隆官窑保持着雍正官窑的烧造之势,乾隆皇帝是一位与其祖父一样有着对艺术品狂热喜爱的君主,他喜爱瓷器甚至超越了其祖父和他的父亲,所以无论是皇家内府库藏的历代名窑瓷器,还是景德镇新行烧制或是创新的瓷器,均有浓厚的玩赏情趣,从清宫内务府档案中的《乾隆纪事》中还可以看出皇帝直接干预制瓷事宜,皇帝对部分粉彩器的用途,行体,花纹等常有御旨,制作前须进呈木样,审定后才交景德镇压烧造成,器物款式,配衬纹饰以及题诗等在马事档中均有记载,如:乾隆十三年,皇帝传旨:“唐英进呈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进呈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伊赔偿。”如此严格乃至苛刻的要求使得乾隆瓷器至始至终均保持着精良,优越的品质,无可挑剔。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