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李可染《楼台烟雨图》札记--荣宝07春拍
荣宝春拍定于2007年6月9-10日在亚洲大酒店举行,此次拍卖共分中国书画、中国油画、中国古董三个专题,以五个专场形式展开,作品总量千余件。中国书画板块,李可染的《多少楼台烟雨中》尤为亮眼,孙美兰先生的赏析美文让我们更进一步领略到艺术大师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
赏李可染《楼台烟雨图》札记
孙美兰
可染先生曾经兴味盎然向我谈起,关于江南烟雨灵感的来源。那直接诱发创作激情的引信,缘起于1954年江南山水写生,那时画家正当47岁。持续三个月的江南之行,曾到过苏州、无锡、黄山,而原点是杭州。位于西子湖畔的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研究部,是他一生难忘,深情怀念的艺术摇篮。
记得当年从北京南下,重返杭州,放下行装,已近黄昏。他漫步登上山坡小路,无意间回头一望,一片墨瓦白墙,忽然闪现眼前,不禁内心荡然,热泪盈眶——这就是久别、久违的江南啊!他辞别杭州艺专时,才20几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建国的洗礼,重返江南故园,已是“鬓边若有丝”的中年,感慨万千。他急速勾下一组组民居结构、墨瓦白墙的印象。今日,具有特殊魅力的江南语汇——墨瓦白墙,屡屡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画家笔下,而那鲜为人知的原创性灵感,依然默默散发着它艺术生命浓郁的芬芳,无与伦比。
诗情画意的江南烟雨,迷迷茫茫,令人心醉,成了李可染水墨山水一绝,可是有谁深知,画家冒雨写生的故事?
1954年春夏,可染、张仃两位画家,同行于西湖边上寻景、赏景。途中遇雨,可染凝望雨中愈发缥缈的湖水山峦,对张仃说:“这不就是白石老人的‘雨余山’吗?”张仃会心应和:“景是好,只是难画。”可染连忙拿出画具,打定主意——“我来试试看。”春雨靡靡,坐对西子,晌午直到天黑,可染返回,取出一幅小画,面带喜色,这就是后来收入画集的《雨亦奇》。小画很朴素,纯水墨,画在皮纸上,笔痕墨迹里渗化着细雨——后来,崇拜他的学生们说,这头一幅江南喜雨图,“是老天爷参与了创作”。“湖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画左上角只题“雨亦奇”三字。“雨”字好玩,一气下来四排墨点点,好像数不清的雨点雨滴,交汇着一个画家对江南烟雨的痴迷之情。
今日我们有幸欣赏《楼台烟雨图》,濛濛烟雨,夹带着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瞧那图中“雨”字,也颤动着连串的雨点雨滴呢。
据款识,“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九六二年大暑,可染作于渤海之滨”。画的总体风格,调性、花青、墨色浑然交织的手法,让我们恍然想起同时间里完成的水墨山水创作《绍兴》。——此图右侧,一行题记,由上而下,贯穿天地,行楷小子,端稳臻丽之极,较为详尽地告诉我们,此作原创力,源于1956年到鲁迅故乡绍兴城写生。题记日:“鲁迅故乡绍兴城,吾于1956年来此写生,登城中小山北望,一片墨瓦白墙,河流纵横,实江南水乡典型”。对照画家本人这段记述和图版,名画《鲁迅故乡绍兴城》以及现今推出的《楼台烟雨图》,其艺术原型皆来自六年前的绍兴写生。构成这“三位一体”之一的原型写生,现在又在哪里呢?我恍惚见到过它,并在1959年捷克出版的《可染画集》中,见到图版复制品。此原型写生,画面右侧直书:“鲁迅的故乡,古老美丽的绍兴城,一九五六年可染”。
可染先生告诉我,此画集十分珍贵,收入的多居流传欧洲的私人藏品。竟然有他三十几岁时的戏墨。1956年的绍兴写生,原来已成为前民主德国总理所收藏的珍品,可染先生1957年访德,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友邦之国领导人。也就是说,当今我们有幸目睹亲赏的“水乡典型”图画,就只是同出于1962年的《鲁迅故乡绍兴城》和《楼台烟雨图》了。
按其联结出生的血缘关系,我们有理由推之为姐妹篇。
我指为“水乡典型”姐妹篇之一的《绍兴》,早已是众所周知的名画经典,而“水乡典型”姐妹篇之二的《楼台烟雨图》,却姗姗来迟,新世纪2007年春季方才面世,但终于给了我“零”距离端详的机会,幸甚!幸甚!
这是一副有其自身独立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珍品。可染大师认为,“纵深线是构图的生命线”,恰当合度地把握纵深线,就是把握了山水画整体结构的奥秘。烟雨迷濛,光彩、亮快、亮点闪烁之间,一条长河,纵贯古城。乍一看,如此构图与《绍兴》之构图十分贴近,但细细品位,两相比较,二者可见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各有千秋。此图屋宇亭台,疏疏落落,神奇交错。石桥、舟船,清晰可鉴。通道河流作为主要中轴,而那原本熙攘的街景,隐没于暗影之中,消失踪影。一切景观,从“繁笔密体”脱出,向着“简笔疏体”转化。——于是,沉雄庄严之中,多了一层飘逸和温馨。烟雨如织,笼罩着一座江南水乡的文化古城,展示给人们的是那种令现代世人向往的东方世界;充满和谐、静谧、深邃与诗意,也可以说是山水大师李可染笔下的现代理想国。
赏家称许,李可染的《绍兴》,是东方的威尼斯。墨瓦白墙的屋宇组合最早启示了“黑白两级对比之美”在国画新观念中的关键作用。它还开创了敢于表现“立方美”之先河。应当说,新近面世的《楼台烟雨图》,也同样拥有“黑白两级对比之美”;“立方美”的特色。
是的,黑白立方美,强烈突现画面的视觉大效果。而容易被忽视的,倒是楼台屋宇的组合,极尽向、背、正、侧有趣的变化,五楼一回转,奇数一顿歇的规律性安置,曲度有致的瓦坡,乃至木质窗楞以及似乎有助于呼吸的、透气的门牖,处处诱使我们流连忘返。观赏到深处,更会令人欣喜的发现,那自然万象综合造型的玄妙。和屋宇相依相协的树木、桥梁,在神秘的光影里划动的小船,直到举伞移步于桥头的行人,似乎都因为沉醉于烟雨而正在和那微微上翹的墨色屋脊融为一体。一斜一正,一虚一实,一笔一墨,天才的创意,无不显示出对于“曲线美”的灵动运用和夸张性拓展。画意翩跹的雨中亭台楼阁,不禁使我们忆起林徽音论中国建筑“曲线美”的真知灼见:“屋顶曲线不止于挑檐,即使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屋顶的全部曲线,历来被视为特异神秘,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李可染对中国的山山水水之美,园林之美,建筑之美,京剧之美,以及诗词歌赋、文论、音律典籍,从爱好到研究,从体验到创作实践,再到反复探索,耗费了他一生的心血,对于其中所贯穿的中国人卓越超绝的审美意味“曲线美”的把握,自然是上乘的。这个曲线在墨瓦白墙屋宇的结构上,几乎是不可信地简单和自然,而在《楼台烟雨图》中,欲精深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多少神韵!
看可染山水精品杰作,若局部地看,分镜头式地看,特写样地看,似乎是包容着塞尚的几何化构成;勃拉克式的抽象变形;以致毕加索式的神秘诡谲之美。可是,当你一旦作了视觉欣赏的大调整,作了艺术审美的整体把握,你会有所领悟;这图画深层底蕴内里,确实大量吸收了外来营养,包括西方现代艺术的养份,而生长出的肌体,无疑是健康的东方人体魄,是中国人的神韵和灵魂。《楼台烟雨图》左下角,墨色极浓的地方,钤上一方红印,夺目而出,较比空白处盖印,有着另一番灿烂。那里,“所要者魂”四个字,深藏着一位大师终其一生的艺术观和无止无息的精神追求。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