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点石成金?

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艺术品拍卖已经被大众所了解。在很多人眼里,拍卖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发现价格和完成交易,它就像一个具有神奇功效的水晶球,可以化鱼为龙,甚至可以点石成金。

其实拍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和文化、艺术,甚至民族感情、历史情结都没有关系。将这种非经济因素强加进去,以保护民族文化的名义,公然在拍卖会上叫板,既不明智,更不实惠,甚至成为业内的笑柄。当然,从精神经济的角度看,这样做,也可以起到凝聚社会关注度、抬升其价值的功效。

现代意义上的拍卖,尤其是收藏品拍卖,还是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我不禁想起,在中国最早的一次现代意义的收藏品拍卖,那是在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并且大肆抢劫后进行的。由于分赃不均,也由于换成金银便于携带,那帮强盗竟然在圆明园用最“民主”的拍卖制度,重新“公平地分配”了劫掠的财产。可以说,中国收藏品的拍卖一开始是屈辱的。

可是,拍卖毕竟是当前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在这个问题上,我坚持认为,经济行为和道德判断应当分开,如果完全按“温良恭俭让”的要求来做,最好不要有市场,只是将家里的金银细软搬到大街上直接布施好了。我们常常抱怨商场上的讨价还价、尔虞我诈,对那些串通、哄抬、垄断等幕后操作嗤之以鼻,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商场中展示出的“非道德”一面,正是高超的商业技巧,和传统道德无关。

无论如何,拍卖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不管你将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当作一场游戏来看待。拍卖的小锤子只能敲下一件艺术品此时此刻的价格,将其当作点石成金的法宝,说明你不了解收藏这件事儿。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