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拍品应对危机 翰海09春拍新闻发布会21日举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闻发布会现场  

北京翰海09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6-10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昨天(21日),翰海在琉璃厂办公地点召开了“09春拍新闻发布会”。翰海拍卖董事长温桂华,总经理勾惠贤,副总经理张跃进和各部门主管出席了会议,对今年翰海春季拍卖的整体进展情况和各个专场的亮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包括:面对经济危机进行的相关调整,公司十五周年纪念的精心准备以及对于“5·12地震”周年纪念的相关慈善活动等。

增加场次 精简拍品应对危机

翰海此次春拍,不仅增加了回流拍品数量,在建国60周年和公司成立15周年的特殊时期,征集了诸如《南泥湾》等具有代表性的重量级拍品。在保证拍品质量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避开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据翰海拍卖董事长温桂华介绍:“此次翰海春拍设置了16个专场,是翰海历史场次最多一次,但件数与以往保持一致,仍是2000件。目的是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向精品化、细致化和更专业化发展。”

其中,首创“随心佛”和“闺阁多宝”专场也让信奉和喜爱佛教收藏以及新兴的女性藏家群体得到满足;6个藏家专场的阵容,显示出海外藏家对市场的信心。翰海总经理勾惠贤说:在征集上,翰海近几年注重“走出去”,加强与国外藏家交流。这部分人有多年的收藏经验,藏品多在拍卖会上购得,具有可靠的出处和明确拍卖记录,高品质的拍品必将受到藏家青睐。

《南泥湾》纪念建国60周年 扛鼎春拍

据油画部主管柴宁介绍:有鉴当代油画雕塑全球性的深度调整,本季翰海油画,减量精化,专注经典。此次重点推出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靳之林创作的《南泥湾》。该作品为贺龙、王震亲自指导创作的大型油画,曾长期陈设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其后辗转留藏于作者。

油画《南泥湾》是靳之林先生60年代初为军事博物馆完成的革命历史画。作品气势恢宏,将波澜壮阔的黄土高原,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完美地统一于画面。为完成作品,画家深入陕北高原,跑遍南泥湾所有山岭,素材写生。与王震将军直接交流,真切了解当时运动情况。在本幅作品中,画家突出并强调“真实与质朴”的最高艺术理念。王震将军在为作品审稿时,评价这幅画,是他看到表现南泥湾大生产的画中最真实的画面,“生产、战斗、学习,主题明确”。

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南泥湾》都绝对是一件博物馆级藏品,是至今仍可在市场中出现的,50、6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大型主题创作中最重要作品。

此外,柴宁透露,翰海一直关注青年画家,此次也推出了1975年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专场。

首创“随身佛”专拍 “青龙护法神立像”最抢眼

负责人一西用:“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材质多样”、“派别丰富”四个特点总结了佛教专场拍品的特点。

“怀抱浮图—随身佛”专场,是目前国内外佛像艺术品拍卖市场中首次以“随身佛”为主题的专拍;也是翰海佛像拍卖一大创举。专场共推出百余尊不同时期,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及内地不同风格造像。

翰海金铜佛像专场延续以往风格,仍以藏传造像为主,共收录百余尊不同时期,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以及北京地区汉藏风格造像。专场最大亮点,是来自英国知名收藏家speelman家族藏品,包含数尊元明清时期印度、尼泊尔、西藏及中原地区,不同风格的金铜佛像精品。2006年,Speelman家族的十余尊明代金铜佛像在香港拍卖成交3个多亿,亦有单件过亿,可见其藏品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

焦点拍品“明代 铜鎏金青龙护法神立像”,为中原地区造像,估价850-1000万。造像通体高达170公分,铜质精良,鎏金厚重均匀,重380公斤。如此高大体量又精致完美的造像在市场上实属罕见。

古籍善本“捡漏”好时机

该部分负责人黄河在介绍时说,对戚继光兵法的重要补释的明代民间手抄孤本《补释戚少保南北兵法要略三卷》传世稀微,版本珍贵,品相完好,是该部分的亮点。元刻元印〈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丁集五卷全,此书同一行款的元代刻本只有上海图书馆藏有戊集残卷,其他未见著录,此本很有可能是人间孤本。另有明隆庆序刻本〈沧溟集〉为初刻初印本。本场拍品百件,写本、抄本、校本、刻本、活字套印本、套印本具全,有些拍品估价较低但价值不菲,如有喜爱者,此时不失为“捡漏”的好机会。

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市场稳定 明清作品是重头戏

翰海春拍古代书画专场拍品270件,经典之作有如沈周《雨中山图》、王原祁《仿黄鹤山樵山水》、祝允明《草书闲居秋日诗》等,凸显传统审美与文化内涵,力求推进美术史化收藏。萃集近现代、当代名家精品佳构,如齐白石、陆俨少、谢稚柳、黄胄、范曾等名家力作。张大千、白雪石的作品将成为拍卖亮点。部分负责人赵锐说到。

据悉,在“5·12地震”一周年纪念之际,北京翰海将再次举行相关慈善活动,以支援地震灾区同胞重建家园。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