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毫克藏金 西泠田黄石盛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田黄林秀制鱼化龙钮闲章

上周刚刚于上海豫园结束的《历史印迹——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帝后印玺展》在上海民间收藏界引起轰动,展览展出的170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宫帝后印玺让众多印章收藏爱好者和专家一饱眼福,包括沪上著名篆刻家、印章专家袁慧敏为自己能在展览结束前两天赶往“抢”观而声声称喜并赞不绝口:“这样的展览对于专业藏家太有用了。”

谁为印章收藏芝麻开门?

事实是,自西泠拍卖在2006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推出首届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犀象留痕”之后,这股印章民间收藏热就不胫而走。那场拍卖,西泠以象牙印章为主题,366个标的总成交额达1239.76万元,成交率高达87.43%。之后,西泠拍卖就开始始终保持这一专场的举行,充分发挥其在印石、篆刻领域的人才和专长,不仅在拍品征集过程中不断挖掘精品,同时也致力于印石、篆刻文化的价值发现。由此,他们的印章专场不仅在成交额上逐年提升,同时在印章文化的挖掘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整个印章收藏潮流和趋势,成为全国印章拍卖的价格风向标。2007年春拍,他们以来楚生、陈巨来、王褆等名家篆刻为主题的296个标的总成交额达1382.48万元,成交率为82.47%;到今年春拍,西泠拍卖除持续名家篆刻主题外,更注重素有“印石三宝”的田黄石、鸡血石和芙蓉石印材的挖掘,同时还推出杨玉璇、林清卿等雕刻大师之作让这一价值洼地轰动市场,数件作品刷新拍卖纪录,如257克重的田黄冻双凤钮闲章拍得431.2万元,成为印章拍卖的历史高价。

由此,市场对于印章精品的认知和渴求愈演愈烈,这种需求和市场成熟度不仅对西泠拍卖自身更具挑战性,同时也相应抬高了其他拍卖行进入该印章拍卖的门槛。这也意味着整个印章拍卖市场的良性发展。西泠印章专场拍卖的品牌由此树立,并在全国拍卖业中“一枝独秀”,成为内地极少数能大量吸引港澳台及海内外华人藏家齐齐追捧的专场拍卖之一。如今,西泠印社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已经是第5届推出“名家篆刻”专场了。他们又将如何迎难而上,带来怎样的精品和主题价值呢?清初田黄石沉思罗汉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初田黄石沉思罗汉像

田黄大餐金秋亮相西泠

08秋季西泠印章拍卖,以荟佳刻名石110个标的,计350方印章拍品。袁慧敏早在2003就提出印章的“三美”之说,也代表了印章收藏最核心的三个方面:一是印面的篆刻之美;二是印钮的雕刻之美;三是印石的材质之美。如果三美集于一身,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极品。一般能集两美已是珍品、精品。专家袁慧敏分析指出,名家篆刻和名家雕刻印章的资源相对有限,每位名家有生之年的创作件数就那么多。所以,以篆刻、雕刻之美的市场追求也逐渐在向印材美上拓展。而西泠已看到这样的趋势,因此在印材佳品的挖掘上力度加大。

印材之石,佳者历数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内蒙巴林。约明清间,寿山田黄石已御定为宫廷之印玺章料。因此,西泠本季印章拍卖在原来基础上对于“石中之王”美誉的田黄石主题再次强化,共推出田黄印章、田黄人物圆雕30件,数量之多,石质之佳、品种之全,都堪称史无前例,被誉为一场精美的田黄石“盛宴”。其中,一尊清初田黄石雕沉思罗汉像尤为重要,该作高6厘米,宽5.7厘米,重107克,黄里泛红呈橘皮色,刀法圆润,线条流畅,集印材和雕刻两美于一身。对此,专家指出,该品虽无名款,当为清初名家如杨玉璇、周尚均、魏开通之辈所作,或为宫廷御工雕刻。自古以来,罗汉与观音一直是雕刻艺术中的重要题材,至清代尤得帝王推崇,于是宫廷与民间开始盛行寿山石雕佛像的收藏,所以福建技艺精湛的名家层出不穷。地方官吏将这些名家作品作为贡品,贡献内廷。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数量可观的寿山石雕佛像,其中以周彬雕田黄弥勒罗汉与杨玉璇雕田黄观音像最著名。此外,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朵云轩等都有此类收藏。民间流传田黄罗汉像则极为罕见,海内外拍卖场上更是绝无仅有,可见这件作品的珍贵。另一件“银包金田黄罗汉雕件”也是本专场推出的奇特之品,所谓“银包金”乃田黄外裹白色石皮。

印材美成主题市场

此外,被誉为“乾隆工”的“田黄林秀制鱼化龙钮闲章”(重152.3克)是本季西泠印章专场提出的又一价值点。所谓“乾隆工”,就是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不惜工本的代名词。该品乃标准的清中早期老坑田黄石精品,材大质灵而温润,似有出土高古玉质般的美感。观此钮的雕刻工艺,造型复杂繁缛,用刀流利华美,极尽能事。

出自田坑的白色田石也是本季拍卖的经典印材之石。袁慧敏介绍,古有百黄不得一白之说,早在清代乾隆时期已被视为珍秘之物。古文还曾记载乾隆时有白田比田黄要珍贵的说法。如这次推出的田白双螭钮方章(重233.3克)和白田素方章(重124克)两方质佳材巨的白田大方章,就实属可遇不可求。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西泠金秋还收罗了寿山白芙蓉章20多方,同样也是既有好材又有好工的精品,其中以张辛刻芙蓉石象钮章、李尹桑刻白芙蓉谭延闿用印一对最为出色。

古贤有云:“物常聚于所好”,今西泠秋拍如此佳石名刻,只待慧者与之缘矣!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