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红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诚轩2014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推出中国书画、油画雕塑、瓷器工艺品、钱币邮品四个项目,共计七个专场。

  《红梅》从艺术风格推断,应是齐白石上世纪二十年代晚期的作品,这是他一生梅花创作中重要的转折时期。梅花整体采用写意的没骨画法,局部辅以勾瓣,奔放而不失精严,秀润而内含纵逸,是这一时期梅花的特点。

  齐白石画梅早年服膺同乡先贤尹和伯,并由之上溯宋代杨无咎,后来则受金农影响甚深。三人均用勾瓣法画梅,此法虽工致,但容易陷入琐细破碎。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中,将各类题材创作均化繁为简,梅花自不例外。虽然早在1917年,好友陈师曾就劝他“何须步趋尹和翁”,但实际上直到1924年前后,在借鉴了吴昌硕大写意的没骨画法后,他的梅花才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向苍劲纵逸、浓艳热烈一路发展,并逐渐参化为己貌。

  是幅《红梅》与1928年齐白石为胡佩衡所绘者笔法如出一辙。主体是用没骨法点瓣,而“点瓣有不足的地方,再用浓色补圈半笔,很能觉出厚重而有多层感,而不是单片的梅花了。”胡佩衡在《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中如此记道,“老人创造出这种技法,自己认为成功。我也觉得古艳厚重可爱。”这种圈点结合的方式赋予梅花独特的精神气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写意,花瓣的阴阳向背、色彩的深浅浓淡,绝非一挥而就。纵逸的笔墨显示出极强的控制力,精准地描绘出物象特征,在成功吸取吴昌硕浑厚朴重画法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刚健挺拔的特色。

  画面布局考究:一枝梅花从左上端倒悬而下,其后一短枝横逸,保持构图的稳固。垂下的长枝复生细枝,穿插成菱形的骨架,枝头缀满花朵,或向或背,或含苞欲放,或初绽,或半开,或怒放,丛丛簇簇分布在菱形枝架的周围,甚至逸出画面,平衡中充满动感。下方的留白,则尽得疏朗之致。枝干笔力苍辣,焦墨枯笔在转折顿挫中,自然写出阴阳块面。梅花色彩娇艳可人,采用了画家宝爱的洋红。齐白石在润例中特别规定此种“红色,重用10元,少用5元”,正因为洋红所绘者之鲜嫩,是传统胭脂所不能比拟的。

  齐白石在1928年赠胡佩衡的《梅花》上题诗云:“今古公论几绝伦,梅花神外写来真。补之和伯缶庐去,有识梅花应断魂。”品评前贤之余,言语间已有雄视画史之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