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盛春拍精品:李山《胭脂No.9》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山 胭脂No.9 丙烯画布 120×149cm 1990年

 

  《胭脂》是暧昧的,也是严肃的;是调侃的,也是认真的。

 

  ——朱其

 

  李山的“胭脂”是慑人心魄的美,却来自事物最表象的浮华。画面有种自我放逐的意味,物之重量被降低到感性的光影,轻浮艳俗的胭脂是对深层意义的背离和嘲笑。李山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的展览目录里说:“‘胭脂’在我这里是动词,企图把什么胭脂去掉时,这并非是一种意愿或方法,而是陈说一种态度,它滔滔不绝地告诫,艺术与作品与艺术家无关……艺术一旦受到关注,就成为其自身的蹩脚复印件,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李山在创作中放弃了现实的意义而回到表层,因为这样的思考不存在针对性,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事物。李山放弃了对哲学和本质的追问,他尽量远离意识形态和政治的维度,以表象的冷漠去观察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冷漠和背离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又被赋予了另一层能动的意义:远离是另一种接近的途径。

 

  泓盛此次上拍的这幅《胭脂 No.9》创作于1990年,除了一贯的蓝底粉花绘制展示之外,在画面中黑色的絮状配合层叠的花瓣呈现出呼之欲出的一个个头型。李山以柔媚的粉红色与流畅连绵的线条,色泽温润又柔和,有一种低调但精致的华美。画面产生的纵深感,并最终以一种调侃戏虐的方式呈展在人前。虚浮的胭脂,不安紊乱的人体肢解,轻松调侃的画法将生命从社会重负下解脱出来,隐隐流露出一丝苦涩和酸楚。展开了对女性生殖器的盛大赞美,这是色语在画布上的全面苏醒,国家主义的威严表情融入了女人的粉红色口红。李山作品所展现的嬉笑怒骂的背后,全部都是他作为当代前卫艺术家对于这个时代的深刻哲思,以及所有媚俗现况的重视和反馈。从此意义上看,在戏谑的表象之下,是李山严肃的艺术态度和对社会自我价值的思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