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把纽约“搬”到香港
很多人把纽约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视作中国当代艺术火爆的策源地,称之为“成也纽约”。有媒体把这次调整,称为苏富比在亚洲当代专场拍卖中的“缩水”,也有很多人担心,收缩不但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再辉煌,更可能预示着这个从一开始活跃就伴随着“泡沫论”和“崩盘说”的艺术门类真的将要面临巨大的市场危机。正是由于对“败也纽约”的猜测,这次苏富比的内部调整才引发了特别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
引发当代艺术拍卖热潮
苏富比宣告,从2009 年起,将合并现时于全球举行之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以香港作为中心,推出“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是项拍卖将于每年四月及十月在香港举行,当中囊括出类拔萃的亚洲当代艺术代表作,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这里所说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一定程度上已经约等于中国当代艺术。其中,在纽约举行的拍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说,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秋季拍卖中,香港苏富比首次推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总成交两千多万港币。2006年3月,纽约苏富比携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精彩亮相。时至今日,大家仍然习惯于把这次拍卖视作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火爆的标志与导火索。更为重要的是,在纽约这个最为国际化的都市,长久以来被边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出了令国人咋舌的价格。这次拍卖的意义,一方面是让全球尤其是欧美的收藏家、投资者和投机者们基本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全貌,另外一方面,在中国国内,从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的高额成交,吸引了艺术家、经营者、批评家,乃至大众的眼球。
有了这样的背景,随后发生的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中国当代艺术在2006年、2007年间更加炙手可热,甚至比黄金更为诱人。拍卖、画廊、艺术区及当代艺术博览会都异常活跃,在这拨市场热潮中,想分一杯羹的,除了利欲熏心的投机者、野心勃勃的投资者、跃跃欲试的收藏者、踌躇满志的经营者之外,还包括艺术家、批评家、媒体等等,艺术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以自己的方式觊觎这块香气扑鼻的蛋糕。中国当代艺术,甚至一度被列为某些地方政府重要的文化建设项目。
纽约曾与香港“分庭抗礼”
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Kevin Ching)表示:“苏富比近年在香港、纽约、伦敦及巴黎举办的当代亚洲艺术拍卖会,成交日见强大,我们对此甚为欣喜。经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很明显的是当代亚洲艺术拍品在香港的拍卖会中一直屡创最高成交佳绩,亚洲客户更是与日俱增。有见及此,并为配合我们‘寰宇寻珍,集中销售’的全球企业策略,苏富比决定于2009 年起,集中只在香港这全球第三大艺术拍卖中心举行‘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
统计数据显示,纽约苏富比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目前已经举行了5次,前4次,也就是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春秋季大拍,总成交额持续上升,最高的一次折合人民币3亿多;而香港苏富比至今已进行过8次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完成了2000万、4000万、7000万等连续的“翻倍跳”,到2008年的春拍,已经突破4个亿。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同属苏富比国际,又站在地球的两端,纽约和香港在中国当代艺术部分会面临资源的争夺。一位上海的画廊经营者表示:“这种争夺可能体现在作品的征集中,也会出现在客户服务方面。”
也是在2006年,苏富比在全球的竞争对手佳士得也画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全球拍卖的地图,但仅仅是作为“战后及当代”专场的组成部分,而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等地的征集等工作均由佳士得国际董事张丁元总体负责。本报记者同时获悉,从2009年起,苏富比集中在香港举行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也会出现在纽约等地全球性的当代艺术专场中。
人事变动致使战略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某艺术网站在8月7号发布了一则简短的消息——“纽约苏富比中国艺术总监张晓明已经离职。过去两年由于中国当代艺术高调的市场行情,张晓明为苏富比谋取了巨额利润。知情人透露,今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行情的一路低迷是张晓明本次离职的根本原因”。
专家一向是拍卖公司竞争力的源泉,而张晓明确实为纽约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的成功举行立下过汗马功劳。是专家的离开导致纽约专场的取消,还是取消专场致使张晓明离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有些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猜想。
本报记者就此向苏富比市场公关部求证,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复,张晓明确实已经离职,但是出于个人原因,与此次苏富比在当代艺术部分的调整并无关系。
北京一家大型拍卖公司的艺术总监分析,人事变动不会影响苏富比的全球策略。他说,集中至香港进行当代亚洲艺术专场的拍卖仅仅是一次内部的调整,这会让苏富比的市场结构更加合理。他说:“在纽约,苏富比并没有给某个地区的当代艺术专门设立专场,全世界的艺术品集中于‘印象派及当代艺术专场’进行同台竞技。设立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亚洲专场拍卖是苏富比的一个策略,确实也显示了苏富比当时的敏锐性,并在短期取得了巨额效益。但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由高速发展期向理性发展的转变,在纽约和香港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专场拍卖可能只会导致内耗。”
苏富比当代艺术国际主管Tobias Meyer 表示:“集中在香港举行当代亚洲艺术专拍十分契合苏富比之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策略,我们深信,此举定能为国际收藏家带来更高质之服务。”
香港有望带动北京形成“双中心”
2008年3月,也就是最近一次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的惨淡也是导致此次合并的原因之一,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这次拍卖中,无论是成交总量还是单件艺术品的成交价格都开始走下坡路。人们普遍猜测,这预示中国当代艺术从此一蹶不振但在一个月后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中,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所涉及的三个专场,总成交额从上次的3亿提升至4亿,同时,多位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被打破。事实永远胜于雄辩,这就可以印证程寿康所说的“当代亚洲艺术拍品在香港的拍卖会中一直屡创最高成交佳绩,亚洲客户更是与日俱增”。
对于在纽约举行的当代亚洲艺术拍卖,程寿康称“反应一直热烈”,纽约也成为举足轻重的当代亚洲艺术市场。苏富比将继续在当地举行香港“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的预展,让国际收藏家有机会搜集日趋国际化的当代亚洲艺术品。而预展的下一步,就是把他们吸引到香港参加拍卖。
北京的一家画廊总监表示,当代艺术与古董等的不同在于其一直在发展。这位总监表示,由于市场热潮影响着时下的当代艺术,拍卖又需要了解并适应其生态环境,亚洲当代艺术拍卖更需要亚洲土壤。另外一种观点是,苏富比这种调整其实是让香港吸纳了更多国际能量,并将辐射到中国当代艺术最为蓬勃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北京和香港有望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交易的“双中心”。
就公司策略而言,业内人士将纽约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称为苏富比的一次“投机”,在短时间内取得巨额利润,又用这种强势的话语权在全世界引领中国当代艺术热潮。而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放缓时,迅速调整,主打亚洲牌。从一个拍卖公司的角度说,设立专场已是成功,取消专场也不能称为失败。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所谓国际化市场的起起落落,一位资深的经营者这样描述:“早期以极低廉的价格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人们、国际性的投资商和投机者们,都已经在第一波的热潮中盆满钵满,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也跻身“暴发户”。同时,中国当代艺术这种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形式,在国内外有了名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