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热拍法帖墨迹

在近日落幕的北京匡时春拍上,当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陈佩秋以毕生心血收藏的21件宋元明清法帖墨迹全部成交,这批历史跨度长达800多年的稀世珍宝,出人意料地拍出了1300余万元的好成绩,无疑显示出了法帖投资“钱景”无限。

法帖,原意为帛上之书,古代无纸,书于帛上称帖。而后发明了纸,又较广泛地使用纸来书写,于是写在纸上的也叫帖,并渐渐用以称书法范本。这种用来作范本的书法帖子,又叫法帖。法书和法帖,意义上实没有多大差别。若严格细分,则唐以前的墨书真迹称法书,宋代以后的,称法帖。由于纸张难以保存,遂有将古人书迹摹刻于木、石,以便拓印流传,这也使得法帖墨迹更为珍罕。

谢稚柳陈佩秋伉俪花费几十年精力收藏的这21件宋元明清书札,包括宋以来的著名文人宋濂、王守仁、祝允明、陈继儒、邹之麟、吴历等人的书札或诗稿,尤其是毛泽东一生推崇的宋代文学家、文学名著《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元代大书家柯九思、杨维桢,元代文学家、戏曲家张养浩的作品传世均极为罕见。拍卖会上,洪迈的仅0.7平尺的《行书新茗帖》以290万元成交;杨维桢的《草书致辞松月轩主手札》拍得240万元;柯九思的《行楷题赵孟兆页补书唐人临王右军瞻汉二帖》,均只有0.3平尺,拍得210万元;柯九思的另一件行书七言诗帖,也仅0.8平尺,也拍得95万元。以“知行合一”闻世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并非以书法闻名,而他的一张连落款带日期不过百字的便条,也拍得了15万元。这位当年俭朴一生,屡遭发配,颠沛流离的正直文官,是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综观近年来的法帖墨迹拍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经过名人收藏过,不仅是因为其流传有绪,更是因为这些法帖墨迹对于这些名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曾拍卖过董其昌的多卷《戏鸿堂摹古法帖卷》,从2003年至2004年,成交价也从38万元上升到了超过200万元。其中2004年秋拍推出的《戏鸿堂摹古法帖卷十》手卷,估价40万至50万港元,成交价达到了208万港元。与其前几次拍卖的相比,这个手卷上有王时敏、沈树镛、吴湖帆、冯超然、黄里谖、徐伯郊的鉴藏印,在卷末更有吴湖帆的题跋:“董文敏手临魏晋六朝唐五代宋元书,分为九卷,以自书书旨殿尾,足成十卷,曰《戏鸿堂摹古法书》,前后有王烟客收藏印记。”卷中董氏书体小楷大草,各体咸备,极书法之大观,堪为天下董书第一,且有吴湖帆珍藏跋,无疑显示出董其昌的法帖墨迹对于吴湖帆的影响。

自古以来,法帖墨迹对于名家的影响可谓有目共睹。米芾从他的“宝晋斋”所藏二王法帖中汲取精髓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此次拍卖的这批法帖墨迹对于谢稚柳、陈佩秋的书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化成了“古人无我”、“我无古人”的境界。这无疑使得法帖墨迹的收藏投资潜力,不仅仅在于作者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其在流传时所影响的一代代艺术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帖墨迹的投资“钱景”可谓十分看好。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