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秋山觅句图》现身朵云轩2014年秋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征明 秋山觅句 设色纸本 立轴 88.5×25 cm

      出版:一、《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十二》,第130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3月。

      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四》,第1913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1月。

      朵云轩2014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12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四季酒店隆重举槌。悉心奉上几批得自沪上及江南老藏家的同一上款精品。

      在明代中期的苏州,崛起了“吴门画派”这一支劲旅,它的出现是与当时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和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密不可分的。苏州手工艺的蓬勃发展和私家园林的大量建造,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促进了当地绘画艺术的发展,文人墨客云集的姑苏城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自然成为了当时的绘画创作中心,出现了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首的“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画坛的主流画风,其影响之大波及大江南北,流风所被至今不衰。

      文征明作为“吴门画派”领袖沈周的高足,理所当然成了该派的主要成员。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苏州人。他是一位比较全面的画家,山水、人物、花卉皆所擅长,他的主要成就还是体现在山水画上,画史上将他的作品分为“粗文”和“细文”两种。“粗文”多作墨笔,简洁而苍润;“细文”则取法宋元,受赵孟頫影响尤深,追求内在的神韵,格调,格外注重色彩的运用,其山水画设色淡雅、用笔绵密工致,文秀精丽,构图缜密,意境清幽,有着一种时代的新风。

      其中细笔山水是最能代表文征明本人的山水画水平。本届朵云秋拍推出的《秋山觅句图》当为“细文”一路的典型,整幅画面用笔轻逸而不失刚健,勾线灵转而不失稳静,整体格调精细凝练、绵密工致、温厚富丽。此画以宋元山水全景式构图经营布局,主峰兀立于画的中上部,结构工稳,山腰云雾深处,寺观若隐若现,红墙黄瓦掩映于青峦翠岩之中,胜景不凡,幽闲各具,更显得古意盎然,钟声隐隐。画面下方做坡岸石堤,长松积翠,茅舍俨然,板桥横亘,曲径通幽,高士策杖赏秋,童子携卷随行,杂树丛林,用笔精细,一树一石,一笔不苟亦一笔不乱,笔笔有来历,笔笔有交待,尤其是山间崖际的苔点以文氏最擅长的胡椒、鼠足点法为之,攒三聚五,层次分明,极有节奏感,提醒画面精神,其功力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此画作于壬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九月六曰,为文氏72岁时所作。晚年的文征明不但能画出如此精细工稳的青绿山水,而且还能用如此圆润秀劲,法度谨严的小楷书在画上题跋,这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

      画的右下角钤有《陆树声签藏章》、《仁和应嗣寅珍赏之印》两方收藏印,此画曾为明代丞相陆树声和清代杭州著名学者应嗣寅所藏,可谓流传有绪,渊源有自。解放后,此画曾为上海文物商店所藏,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2册第130页,在八十年代曾经中央书画小组鉴定,小组专家一致审定为真迹,这在谢稚柳先生高足、鉴定小组随行工作人员劳继雄所著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四卷中有明确记载。此画尺幅颇大、品相完好,是十分罕见的文征明细笔青绿山水传世精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