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拍卖首次推出中国园艺盆景专场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566 真柏 舍利干式  估价RMB: 60,000-80,000

 

       值此西泠拍卖十周年之际,新晋推出中国园艺盆景专场,希望将盆景这一已逾千年的艺术,与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将传统信念与东方哲学完美嫁接。本次专场呈现盆景类型多样、树种丰富,分别囊括了浙、苏、岭南三地极具特色、大师雕琢之精品,或雄猛苍劲,或雅韵独具,与浙派、吴门、岭南画派精品画作传承呼应,与庭园石雕及文房家具、紫砂盆器等呈拍之花事物件相得益彰,为大众体味文人生活增添更具艺趣的一笔。


       盆景始于我国东晋,东晋有名的《归去来辞》作者、华南盆栽的创始人陶渊明,在辞官归隐故乡栗里后,所作赞美野菊文章中,已启用“盆栽”二字。后历经唐、宋、元、明、清,以至于今,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可供考证。如明末的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的园艺学古籍《花镜》,纷纷立著记载盆景雅玩。古代文人是盆景的创作者,他们运用美学观念和材料赋予盆景美的外在形式,又通过诗歌、绘画等为盆景注入具体而生动的精神内容。盆景通过立意、造型、置阵布势、养护管理等艺术的和科学的手段,以小中见大,画境和意境相融合。它源于自然,又蕴含着制作的思想感情和理想祈望。它是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怀抱自然欲望的产物,所以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


       浙派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南北朝时期发端,唐代受山水画影响将盆栽升华为盆景,中唐诗人白居易以美好诗句描绘山水盆景:“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俱体小,应是华山孙。”浙派盆景突出表现松柏的苍古意趣,并且善于用枯干枯枝与茂密的枝叶相映生辉,大有似入林荫深处,令人六月忘暑的妙境。


       黑松具有苍劲古郁的气质,适应性佳,可塑性强,魅力独特,在当今松柏盆景树种中倍受青睐。此次上拍的黑松则可以与白居易诗词遥相呼应。拍品黑松造型奇特,趣味横生,临水式造型,主干由上转下展现抑扬顿挫之感,只见绿叶枝头俏。不禁给人“遥远山上松,隆冬不能凋”的意境之美。宋代形成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二类。


       诗人苏东坡也是盆景爱好者,曾作咏盆景诗:“五峰莫愁千峰处,九华今在一壶中;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中。”在此次上拍的树木盆景——赤松中,便能体现几分苏轼诗词的意味。此盆景呈文人树式造型,清瘦高挑。上部一半曲折向上,另一半垂直而下,而在末翘梢起,下部虽无枝,却也衬托出垂枝的厚重感。


       苏派盆景或雄浑大度、气势万钧,或清丽秀美、意蕴深远,正所谓“一盆一世界、一树一景观”。吴文化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苏派盆景,如拍品大板松,其造型呈大树式。逾上百的大板松,根粗而松叶密,苍劲而挺拔。片片枝叶,宛若蒸腾的云雾。枝叶紧密,有如层云簇涌之状,虽老不衰。


       而崇尚自然的岭南派盆景,注重细节,型式多变景。蓄枝截干,浑然天成。如拍品雀梅,此盆景获奖无数,无疑是岭南盆景的代表作品。其古木树林的造型,形态自然、枝托成熟,枝桠在千变万化中、舞姿般的造型里产生别样的美感。元代诗人丁鹤年诗云:“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正是反映出了盆景在有限的花盆中展现无限的空间,再现大自然的神貌。

 

       西泠印社2014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


       ▊预展:12月10日至12月12日


       地点: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   (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拍卖:12月13日至12月15日


       地点:杭州黄龙饭店   (杭州市曙光路120号)


       ▊网上预展:www.xlysauc.com

 

       12月15日(上午九时三十分)B厅


       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园艺盆景专场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