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作为软财富标志的文物应和市场对接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2013年8月26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8月30日,草案获表决通过,其中有关暂停外资企业法等3部法律有关规定的内容得以保留,但暂停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款的部分未出现在最终文本中。外资涉足文物拍卖的计划随之搁浅。在中国一旦涉及文物拍卖,各方的态度都比较谨慎,外资拍行涉足文物拍卖被阻也是意料之中的情况。针对中国文物拍卖所面临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采访了北京大学研究员彭中天教授。

中国文物网目前中国文物拍卖存在什么问题?

彭中天:在中国“文物拍卖”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区域。其实从文物法的颁布直到今天,对于文物如何和市场对接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文物法的制定年代比较久了,相较于现在中国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发展的迈出的巨大步伐,文物法有些地方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所以文物法需重新修改。

几年前我曾经说过“文物不流通必流失”。保护文物的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而不能只靠国家。第一国家的能力未必达的到,第二国家的财力也有限。所以说,文物如何和市场对接,从文化的产业的角度如何来促进文物市场的流通,都是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国文物网当文物和市场对接后,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彭中天:当文物走向市场以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产权的界定。而中国在这块一直强调主权而不强调产权,这是一个误区。若不保护个体的文物产权,文物的主权必然被流失掉,而且是没办法追索的。对于中国文物来说,只守是没有出路的。

“只求所有,不求所在。”是我在文物产权这块提出的一个思路,即文物变私生子为寄养子,国家只要认可这件文物是属于国家的,但却可以将文物寄养在藏家手上,然后允许文物在特定的平台进行流转,这样一来,国家也便于监控,也可从中收取一定费用,同时也能使一些地下文物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们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因为文物持有者在保护的过程当中通过市场转让可以获得收益。若这一办法能得以施行,那么文物市场的容量势必会扩大,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文物面世。

中国文物网目前国内文物拍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彭中天:目前拍卖市场所面临的尴尬是好东西越来越少,好的藏品基本上都流通过了,而且很多藏品都是只收进而不流出,都存在藏家手中了。相较于过去,每一场拍卖会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好的拍品支撑,一场拍卖办下来拍卖行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经过几千年文明的沉淀,中国文物的积累量是可观的,若投入市场,那么就有足够的量来支撑市场所需。

再则大家过去对这个市场还不熟悉,在价格上也不够透明,所以做这行的利润空间还比较大。而现在情况则不同,当今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文物艺术品的价格也相对透明,能够引来众多藏家的竞争,一件好的拍品抛出后,价格必定不会低。藏家买入的价格对其以后卖出价的定价起决定性作用,例如一藏家花了一两亿买件藏品,在短时间内的升值空间肯定不会太大势必会打击投资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上述的文物艺术品产权上的不确定,加上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混乱,以及文物这保险和金融的接口还未没有打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影响拍卖市场的发展。目前中国文物艺术品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一些配套性的工作缺乏整体设计。

中国文物网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在当前拍卖业中存在的问题呢?

彭中天:作为文物、文化的管理部门需要与时俱进,针对目前市场的需求和现状,对一些乱象和问题来进行改革。打通相关的环节,让文物、文化能够真正地成为一种软财富的标志,合理地在中国一些特定的范围内流通,当然不能乱流通。

如果有了这种思想,我想中国的文物拍卖市场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现在有钱了,中国现在也买得起,中国的价格也高于国际价格,所以对于文物的回流,我觉得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大学研究员彭中天
 

专家简介

彭中天

江西人。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彭友善为徐悲鸿、齐白石弟子。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SCUPS)工商管理博士,高级经济师,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政协常委,南昌市人大代表,南昌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大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企业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库成员,江西省文联顾问,中国庐山品牌建设总顾问,中国动漫集团、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咨询顾问,南昌市、赣州市、新余市文化产业顾问,雅昌艺术网文化顾问,《管理学家》杂志总顾问。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