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杂项市场 成交更加活跃

2006年瓷器杂项市场在整个书画市场呈现调整的行情下,成交比往年更活跃,给整个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各个板块均有高价拍品创出新的成交记录。在2006年拍品成交价格总排名100位中,瓷器杂项拍品一共占据了55席,而在2006年全年拍品成交价格前10名当中,瓷器杂项拍品更是占据了8席。所以,高端的瓷器杂项拍品的成交实力不可小觑。

首次从瓷器板块看,2006年瓷器的精品行情是稳中有升的。香港市场的中瓷器杂项的成交亮点颇多,而内地市场2006年瓷器杂项成交也呈现稳步上升的走势。

“高古瓷”方面,元代瓷器“元青花”依然是藏家追捧的对象,数件元青花以高价成交,例如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的元青花《岁寒三友图罐》以2268.4万元高价成交、北京华辰春季拍卖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以1452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的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以1556万元人民币成交。

“明清官窑”是瓷器市场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在香港市场中的表现最为抢眼。2006年是香港佳士得成立20周年,秋季拍卖推出了“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拍,取得巨大的成功。该专场中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最终的成交价高达1.6亿元人民币,这个价格成为继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出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28亿元人民币的成交天价之后,目前拍卖市场上第2高价的瓷器,也在短短一年之内打破了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双耳瓶》1.22亿元人民币的成交纪录,同时成为成交价格最高的清代瓷器。国内方面,中国嘉德春季拍卖的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下内地今年来拍卖市场成交价最高的瓷器拍品。

“古籍善本”板块在2006年虽然高价拍品减少,但整体成交势头继续小幅度增长。

“玉器”板块,这几年玉器市场一直呈现出低迷的行情,但是在2006年稍有起色。北京嘉信的“瓷器玉石”专场中一件重达130公斤的和田羊脂玉子料,最终以4950万元高价成交,这个成交价格创造了玉石拍品成交的新纪录。香港佳士得秋季推出了“瑰玉清雕-重要玉器珍藏专拍”,专场共推出103件玉器,总成交额约合1.23亿元人民币。北京翰海推出了“怀德堂珍藏清代玉雕”专场,成交额达到2213.7万元。这些专拍以及高价成交的玉器拍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玉器市场“回暖”的迹象。

“文玩”市场2006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嘉德2006春季拍卖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推出的“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的专场拍卖。“翦淞阁”主人黄玄龙精选了的116件拍品,囊括竹雕、犀角、砚台、漆器、铜器、紫檀、黄花梨等各类文房名品。这场专拍总成交额达到了3,590万元人民币,成交率达到84%。这场专拍使更多的内地藏家领略到了“文玩”的魅力。

“鼻烟壶”板块2006年行情低迷,多数拍品的价格都处于低价,成交价格前100位的排行榜上,其中30万元以上成交的鼻烟壶只有5件,其余均在20万元以下,5万以下成交的有68件。从这也可看出“鼻烟壶”的较弱的“买气”。

家具”板块,在2006年继续其“量少价高”的行情特征。2006年家具成交价格最高的是崇源国际春季拍卖以8533万元成交的《红木雕画镶嵌缂丝绢绘屏风》,创下2006年家具第一高价。虽然目前精品明清家具价格已很高,但从投资角度看,这些保存良好的珍品家具仍具有升值空间。

“漆器”板块,在2006年高价拍品也有增多的迹象,尤其内地市场漆器行情稍有起色,高价拍品的增多,在成交前10位中内地市场占据了5席,与香港市场平分秋色。在价格上也开始接近香港市场上漆器的价格,这说明漆器行情在内地还是有继续展开的潜力。

“佛像”板块可以说是2006年杂项市场最为活跃的板块,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都有高质量的专拍出现,高端佛像拍品的成交有效的带动了该板块中低价位佛像拍品的价格。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佛光普照-重要明初铜鎏金收藏专场”的成交额更是达到了3.43亿元人民币,成交率93%。上拍14件,成交了13件,平均每件拍品的成交额高达2,644.6万人民币。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1.23亿元人民币成交。 这个价格成为了目前拍卖市场上中国明代古董新的拍卖记录。匡时在秋季拍卖推出了“般若光辉-古代佛像文物”专场拍卖。其中囊括了234件元明清时期的佛教绘画、雕塑、以及法器等文物艺术品。该专场成交总额达到了5,898.7万元,成交率71%。全场最高价是一件明永乐《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以924万元成交,超出最高估价3.3倍。可以看出,2006年佛像板块升温明显,这些高质量的专拍使得收藏家尤其是内地的藏家把目光转向以前的“冷门股”。目前内地市场铜鎏金佛像价格不高,肯定有机会再来一波行情。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