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生态全景图现身匡时秋拍

一场不可复制的聚会

一张独一无二的作品

2000年迎接千禧年的夜晚,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了一个上海当时规模最大的聚会。有超过4000人参加,在长达10小时的聚会上,各界人士来到现场,聚会上有和平饭店老牌的爵士乐表演,有苏州评弹,有迪斯科,其中香格纳画廊的负责人劳伦斯也带领他的艺术家朋友参加了这个特殊的聚会。在现场周长江、丁乙、陈墙、孙良、浦捷、王远、张纪军、李云飞、乐大豆、宋晓峰、秦一峰、计文于、邬一名、顾振华、张恩利、曲丰国、薛松、刘大鸿18位艺术家在现场一副长达15米的长卷上现场作画。

从聚会的亲历者的口述和当时的视频记录中了解,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都是即兴而作,显然活动主办方让大家随性发挥的构想激发了现场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而这张独一无二的作品就在这个跨越世纪的千禧之夜诞生。虽是即兴而作,但每一位艺术家却在有限的画布空间中将个人的艺术风格呈现毕至。也可以从这块画布上管窥到90年代末至新千年初参与艺术家在当时的创作风貌。

周长江、丁乙、陈墙、张恩利、孙良、浦捷、王远、张纪军、李云飞、乐大豆、宋晓峰、秦一峰、计文于、邬一名、顾振华、曲丰国、薛松、刘大鸿《龙在2000 - 千禧年合作长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0年布面油画1206×70 cm
估价: RMB 3,000,000-4,000,000

以周长江的“互补”系列太极开始,丁乙的“十字”,孙良的“神怪”,陈墙的“圈点”,张恩利的“黑色局部”等一系列作品带着艺术家强烈个人风格和情绪,在画布上以铺陈的方式将一幅上海艺术全景图为观者呈现。

个人化构成的多元景观

从八十年代开始算起,想为上海现代艺术寻找一条主流线索是困难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其它现代艺术活动较为活跃的城市相比,上海的现代艺术圈基本上一直处于一种冷静而理性的状态,没有“精诚合作”式的集群推进行动以雄踞一隅——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现代艺术扎根本土和走向国际的过程中相当有效,然而却也并非由此而落伍于同辈。相反,就上海现代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来说很多方面与当代国际最新艺术思潮、理论乃至流行时尚有直接关联。

从艺术生态的角度考察,步入九十年代后的上海现代艺术,不仅与八十年代相比少了激进与冒进、浮躁与粗糙,与其它城市和地区相比也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现代艺术在上海处于多元并存的状态,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各自有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每一位艺术家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且各不相同。上海的现代艺术创作,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个人化,上海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极少雷同,个人风格都很显著,这一方面跟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意与他人拉开距离有关,另一方面艺术家之间甚少交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上海艺术家大都对群体、集团行动兴趣不高、依赖性不强,这跟外地艺术家区别很大,究其深层原因,恐怕和上海人典型的都市性格有直接关系。

多元、边缘和个人化只是对当代上海现代艺术特征的粗略概括。事实上,当代的上海现代艺术生态呈现出的具体面貌是更为丰富而鲜活的。而正是12年前的机缘巧合的聚会,促成了在上海的艺术圈中独一无二的一件纪录片式的作品。事实上,从这张长卷作品所折射出的上海现代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元景观,上海现代艺术家某种程度上的边缘地位以及个人化的创作生活状态,正是上海较为特殊的艺术生态环境造成的,也正是这些特征的综合使上海的现代艺术具有了一种鲜明独立的形象。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