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秋拍是持续低迷,还是峰回路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倪冰)进入10月底,各公司都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宣传攻势,秋拍走势如何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2012年的秋拍带来的不仅仅是悬念,更多的困惑是:艺术品市场会何去何从?如何从危机中寻找机遇?

2012秋拍:行情调整缓冲期

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于10月9日收官,总成交额并没有因为拍品数量和成交数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递增,精品数量明显比以往有所减少。据有关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在为期5天的拍卖中,苏富比共计推出14个专场,拍品总数再创新高,继2011年春3738件的最高上拍总数纪录以来,本季拍品上拍共计3620件拍品,成交数量3155件,总成交率为87.15%,基本与春拍持平。总成交额为20.45亿港元,较今年春拍减少4.2亿港元。总成交额并没有因为拍品数量和成交数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递增,精品数量明显比以往有所减少。10月7日,嘉德香港首拍结束,作为中国内地拍卖公司首次在海外独立举办的拍卖会,总成交额4.55亿港元,为拍前估价的2.5倍。一些人由此乐观地将其视为秋拍的风向标,并认为2012秋拍看好。而有人则以为,嘉德香港首拍仅是一个个案,其风向标的作用并不明显。

身为资深专家的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办公室负责人彭中天指出:今年秋拍会是一个分水岭!他指出困扰拍卖市场的因素:一、经济环境对艺术品市场会带来的巨大影响。鉴于中国经济有所下行,艺术品市场也必然联系,投资者兴趣降低。二、由于市场处于调整行情中,藏家观望情绪浓厚,出手更加理性与谨慎,不会盲目追高。三、我国拍卖行业从国外引进,一些拍卖行没做到完全的第三方,诚信方面需更加客观。四、拍卖自身成本越来越高,存量越来越少,市场信息化也逐步透明,卖家买家都比较清楚,买家要求越来越高,模糊空间就小了。五、我国拍卖市场相对单边,不够大众化,这是市场本身的危机。拍卖有很多方法,我国主要是春秋大拍,国外也有小拍,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书画陶瓷会成秋拍资金主力吗

相较于书画,瓷器精品的行情会稳定些,这是因为瓷器有国际行情的支撑。国内的收藏群体,书画最大,但在国际上则是瓷杂收藏群体最大。就市场人气、藏家群体和资金关注度来看,书画瓷器板块毫无疑问仍将是秋拍中行情最热的板块。今秋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部分成交较为稳定,但4.15亿港元的成绩相对于首次进军香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嘉德拍出的中国书画板块3.5亿港元的战绩并无绝对性的优势;瓷器市场尽管精品数量有所萎缩但拍品质量更为优异,在成交数量创近年首低的情况下,成交总额依然不减。

彭中天自己比较关注书画这一板块,比较看好文人画派,他说,中国文化需要更好地传承下去,文革以来传统文化遭破坏,中国的经济市场会回归文化。还有限量版版画,也不错,收藏的价值也不会比原作低多少。

西泠拍卖总经理陆镜清陆镜清表示,书画因其观赏性更高,能够直接融入生活,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关注的群体也就多,藏家接受的程度也高,所以市场份额一直很大。藏家关注“性价比”,说明他们更加注重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据了解,今年各大拍卖行的书画版块均力出精品。西泠秋拍将推出一件吴湖帆精品作《张公洞》,这件作品是作者1958年创作,尺幅巨大,并且在1959年就出版,吴湖帆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相当少。从西泠春拍来看,吴湖帆作品受市场认可,二平尺多的《浙东小景》拍出了989万元。北京匡时秋拍最值得关注的拍品是“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据说是市场上仅存的规模最大、题材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梁启超档案,其中大部分资料从未曝光,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近千件,总底价为5000万元。并且北京匡时重点推出三大专场,一是“吴门画派”专场;二是“明遗民书画作品专场”;三是“明清书法专场”。其中,陈淳《米家云山书画合璧卷》、弘仁《断崖流水图》、朱耷、石涛《杂画册》、石涛《江村清夏图》、王原祁《仿黄大痴山水》一批重要的名家精品都将集中亮相匡时2012秋拍。而荣宝秋拍近现代书画部分将为藏家奉献齐白石《应真图册页》、傅抱石《高士观瀑图》、李可染《山居图》等一批艺术精品。

正视拍卖的利与弊 不应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文物

随着拍卖市场的缓冲期,市场日渐冷静,投资者也趋于理性。正确的市场择机、正视拍卖的利与弊对艺术品投资非常重要,而重视我国的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重中之重,各方理性的回归有助于我国文艺品拍卖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表示:拍卖是经济活动,不能说是文物回归,有人说现在拍卖有利于文物回归,但其实我们从解放后到“文革”前,从海外回归的文物,不管是价值还是数量远远比现在更高更多。那不叫回归,叫经济活动,并且花那么多钱,也不适合,国家上哪儿弄那些钱去,价钱越炒越高,也不见得好。像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最好的时候,美国就把日本流失在外的那些画啊文物啊,炒得高得不得了,让日本人买,一下子日元就升值了,很多人跳楼跳海。这里面是有这么一个斗争的。当然有些个可以买,但(价格)越卖越高,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好处?自己的东西,还自己花钱买回来,这算什么?拍卖有好处,也有负面影响,不能过分强调它的作用,也不能光拿经济价值来衡量文物。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