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已变得极度扭曲 拍卖市场官窑也疯狂
翻开2007年各大拍卖行的拍卖图录,各式各样的官窑瓷器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官窑瓷器虽然样式精美,做工考究,可它们的起拍价却一点都不高,一件乾隆年间的官窑瓷器,起拍价也不过万元上下。曾屡屡创下拍卖天价的官窑瓷器,何以变得如此价格低廉?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李彦君认为,近年来,官窑拍卖市场的发展已变得极度扭曲,进入到了一个“疯狂的官窑时代”。
仅仅在2007年上半年,我国近百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上拍的官窑瓷器数量,最保守的估计是12000件,这还不包括以往的50000余件。从2006年到2007年,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两个奇怪现象:第一,官窑的价格整体下跌,有相当一部分官窑的起拍价格甚至低于民窑;第二,上拍的官窑数量大大超过了民窑,而且官窑的品质越来越低,花样越来越多。“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往专门供宫廷、官府使用的官窑,如今竟然以“工薪消费”的价格普及到千家万户。
物以稀为贵,永远是艺术品市场上不变的法则。官窑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甚至屡屡创造“拍卖天价”,一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的稀缺性。官窑主要是由官府设置窑口,专门烧制供宫廷和官府使用的瓷器。宋代的官窑本就数量稀少,且极少随葬,更不会出口;明代官窑虽然比较宽泛,并有一部分流入民间,但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数量并不多;清代的官窑设置和监督十分严格;而民国初年的少量仿制官窑,现在也基本可以被算作官窑。根据以上历史状况,李彦君估算,明清官窑流传到民间的总数不超过三千件。既然如此,拍卖市场上那些数以万计的“官窑瓷器”究竟是何种货色也就不言而喻了。
拍卖场上充斥着滥竽充数的所谓“官窑”,一些瓷器动辄以“不可能的价格”低价成交,精品稀缺而赝品泛滥,这让官窑市场走向了扭曲的发展道路。尽管如此,不断出现的天价拍卖仍像一支支兴奋剂,极大刺激着拍卖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拍卖行的“官窑”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营造出一种虚幻的“官窑泡沫”。在李彦君看来,官窑的这种疯狂是危险的。官窑价格的不断下跌已经表明,持续数年的“官窑泡沫”正呈现出破灭迹象。而这种堆积在泡沫之上的虚假繁荣一旦坍塌,将会给拍卖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一些真正的官窑价格也将受到冲击。
李彦君认为,官窑市场的这种热潮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文物的关注,这是积极的一面。可是当这种热情变成了狂热,它便有可能进入到一种畸形的状态当中。当前,我国民众整体的艺术欣赏水平不高,文物教育极度缺失,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而一些拍卖公司和媒体又盲从于市场的潮流,对艺术品市场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是造成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如何理性面对官窑收藏,避免一些盲目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相关专家的建议是做到“三个回归”,即: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正确面对历史的客观规律,正确面对官窑真实的存在状态,从本源上去研究和关注官窑瓷器,用一种科学的心态来看待艺术品的收藏,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疯狂的“官窑泡沫”所吞噬。而那些无视历史客观规律的人,终将会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脱离历史的人,终将被历史淘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