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品,引领市场潮流

 

北京诚轩2006秋季拍卖会创下佳绩

  北京诚轩拍卖2006年秋季拍卖会甫于日前落幕,油画雕塑、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邮品钱币四个项目,共创下近人民币一亿二千万元成交额。其中油画雕塑拍场,王怀庆的代表作《相对有声》冲出了人民币495万元的高价;瓷器工艺品部分,难得一见的《元张成造剔红牡丹纹盘》以407万元勇夺全场之冠;而邮品钱币项目中,名家递藏的珍贵钱币《光绪十六年贵州黔宝》以203.5万元成交价,将稳步攀升的钱币收藏热度推向更高峰。

  以上三件珍品创出佳绩,除了证明“好的艺术品永不寂寞”之外,也显见在近年震荡敏感的艺术市场潮流中,买家的眼光与品味已有逐步深化趋势。

  油画雕塑拍场总成交额3213余万元人民币,成交比例则维持在78%的高档状态。最高价成交的《相对有声》,是王怀庆「具象元素抽象化」的巅峰之作,画家本人曾表明是他非常钟爱的作品,“像自己女儿一样”。其构图简练又丰富,用色单纯,层次却极其繁复细腻。场内从120万起拍,便引起各地藏家踊跃举牌,一路冲到预估价3倍多的495万人民币,由一位亚洲私人藏家夺得。

  “后八九”当代艺术风潮的健将曾梵志,则以市场上较少见的“我们系列”的作品《自画像》,拍出了176万元人民币,位居全场第二高价。此外,刘野、刘小东、罗中立、周春芽、张晓刚、刘炜、李山等现当代名家作品,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国内与港澳台藏家之外,油画雕塑拍场也出现了一些东南亚买家的面孔。诚轩拍卖油画雕塑部经理谭波指出,“由此可见,中国现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其他亚洲国家收藏人士的重点。”证诸中国现当代艺术在海内外市场加温的现状,国际化、多样化的市场规模已是大势所趋。

  至于中国书画部份,北京诚轩公司指出,在历经去年底、今年初以来的盘整后,如今已出现较前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买家出手也趋于理性审慎。总成交额3599余万元,成交率则为77%。

  一位市场人士指出,诚轩拍卖的中国书画项目,由于选件严格,图录编写专精,已树立固定品牌,赢得颇多买家信赖,所以仍能维持77%的高水平成交率,在目前市场氛围下,实属不易。

  中国书画拍场的前十高价拍品,都是长年的市场常胜军。张大千的仕女《蟠桃献寿》与山水《仿董源松泉图》均为画家的重要作品,且流传脉络与出版纪录清晰,分别以成交价143万、110万抢下全场一、二名;吴作人描绘大漠风光的《长驱远蹈》,以预估价3倍多的89.1万人民币成交,成为全场第三高价;第六高价的陈少梅《春游载酒》以预估价5.13倍的77万元成交;而一柄金城、张大千的双面画扇,则以预估价4.25倍的63.8万成交,可见精品杰作仍是市场上的抢手标的物。

  瓷器工艺品拍场的第一高价,由《元张成造剔红牡丹纹盘》以407万人民币攻占。元代漆器为中国雕漆艺术的最高峰,在国内留存无多,张成制漆更为罕见,尤其难得是此件漆盘保存完好,场内从170万起拍便引起海内外各路买家争相举牌,最后由一位坚持到底的电话买家获得。

  瓷器部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精美官窑,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全场第二高价《清乾隆青花螭耳鹿头尊》由一位香港买家以286万人民币成交价标走;第三高价《清乾隆红彩龙纹盖碗》则从20万起拍,一路举牌不断,最后176万人民币成交,高达预估价的将近六倍。

  明清工艺品部分,《清中期象牙编鱼篓》果然引起现场与电话买家的一阵厮杀,从9.5万起拍,直抢到预估价4倍多才落槌,由一位电话买家以66万人民币成交价获得。另外颇值得注意的是,犀角工艺品全场推出四件,件件成交,且参考历年来的价位,可以发现涨势十分强劲,其中《清乾隆犀角螭柄流口杯》更以73.7万人民币成交。在犀角工艺品来源有限、精品日益罕见的状况下,未来市场走势看好。

  邮品钱币拍场部份,则出现了近八年来最炙热的场面,海内外买家齐聚一堂,奋勇争先,创出总成交额2462余万人民币、成交比率71%的漂亮成绩。全场破百万的有三件,第一高价由《光绪十六年贵州黔宝》以203.5万夺得,第二高价为《浙江楷书样币全套五枚》,第三高价为《上海壹两有射线银币样币》。

  诚轩拍卖总经理左京华指出,从这次拍卖会的状况来看,关注邮品钱币市场的藏家比以前多,而且市场相当健康。“因为国际市场已经先热了,国内才逐渐跟进,而且是缓慢却稳定地上升,看得出比较没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她表示,尤其流传有绪、品相良好的珍品机制币,在市场上最为抢手,是海内外藏家共同关注的目标。

  综观本次北京诚轩拍卖2006年秋季拍卖会,共推出油画雕塑、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邮品钱币四个项目,总成交额1亿1964万元人民币,总体成交比例达71%。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晓蕾)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