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唐摹本现身香港佳士得秋拍

香港佳士得 (CHRISTIE’S) 将于本年11月25至29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秋季拍卖会,呈献精彩的亚洲艺术、珠宝和名表。拍卖珍品将于11月在上海、北京、台北及香港公开展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羲之(唐朝摹本)《妹至帖》

11月26日举行“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将推出书法大家王羲之(唐朝摹本)《妹至帖》,估价待询。《妹至帖》得自于日本的私人收藏家,从尘封多年之画匣中无意间找到,随后在中日大型书法展览曝光,即造成轰动。羲之的书法结构雄伟而笔法秀丽,抽象之美,近乎出神入化,令人难以想象早在千余年前竟能够创造出如此作品,难怪几乎从他之后的整个中国书法史都笼罩在以他为中心的研究,《妹至帖》正是当中巅峰之作,预料将引起收藏家的热烈竞投。

近几年,古代书法作品在拍场频频斩获高价。隋人《出师颂》在2003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的价格优先购得,《研山铭》在2002年被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以2999万元拍得。极高的文化内涵注定这些作品必定成为重量级拍品。

“书圣”摹本堪比真迹

去年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最吸引人的当数《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三件收藏在日本的唐摹王羲之书法。《妹至帖》不见于中国历代著录,是王羲之研究方面的新资料。它于1973年在日本的五岛美术馆“昭和兰亭纪念展”上初次公开面世,属于某位私人藏家的名家手鉴。所谓手鉴,是将历代名迹切割成行,收在册页里作为鉴定古代墨迹的比较资料。《妹至帖》曾被切割成二行二十七字,但所用纸张和书写技法与《丧乱帖》和《孔侍中帖》相同,在研究摹拓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如今已无真迹流传。唐摹本是如今存世王羲之墨迹的最高境界,《妹至帖》也是目前王羲之存世唐摹本墨宝中唯一能在民间流通者。据佳士得拍卖行专家马成名先生介绍,《妹至帖》共17字,为草书,纸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此帖未见任何题款和收藏印记,更未被收入唐宋元明各朝名家著录。但从书法风格来看,原墨迹当属王羲之所书无疑。马成名强调,即将于香港佳士得拍卖的王羲之墨迹,可用“国宝重现”来形容。

书法经典频创高价

说到古代书法的市场行情,不能不提200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的赵孟瞓的《心经》,以191.2万美元成交,不仅在当时创下赵孟瞓作品拍卖的最高价,也使中国传统书法作品的价值在拍卖市场中更受关注。

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之所以在此次秋拍中推出国宝级的《妹至帖》,看中的也是古代书法作品的拍卖“钱”景。在近年的拍卖纪录中,曾有隋人《出师颂》和宋米芾《研山铭》等几件为数不多的书法经典现身拍卖会。其中,隋人《出师颂》在2003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的价格优先购得。而《研山铭》在2002年被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以2999万元拍得。

至于古代帝王的书法拍卖价格更是在近年飞上了天,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上推出了一套原本保存在先农坛的巨型乾隆皇帝书法册页《劭农纪典》,估价280万至350万元,最终以572万元的价格被一收藏家竞得。

独创性是价值关键

正是由于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情有独钟,最终使得王羲之走上了“书圣”宝座。梁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与王羲之及《兰亭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东晋以后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导致了东晋以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以王羲之书法为正宗,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妹至帖》的拍卖能够引起市场如此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任何藏品一样,书法要判断其价值,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书法的艺术独创性和历史价值是其价值的关键,这也是古代书法投资的真谛。所有在书法史上堪称大师的书法家都有超越前人的独特创新,或因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变为典型,成为后人临摹学习的字帖,这些书法作品才有市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品种,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其投资前景必将非常广阔。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精彩图片MORE

精彩视频MORE

论站新帖MORE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