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拍品不能只看价格

在今年的秋拍中,“国宝”这一名词无疑将成为最为抢眼的字眼。继“马首”在苏富比高价成交之后,接下来举行的各大秋拍中,也纷纷出现“国宝”级拍品。如在近日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巡展中展出的国宝级书画——明代仇英《赤壁图》,市场人士对其估价高达5000万元,极可能刷新古代书画拍卖记录。

此外,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也传来消息,王羲之墨迹唐摹本《妹至帖》将在11月26日举行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付拍,拍卖预估价2400万港元。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这些“国宝”级拍品的投资价值呢?难道只是关注成交价吗?

文化内涵决定投资价值

“其实按照博物馆的有关标准,根本就没有‘国宝’这种说法”,曾经在上海博物馆供职多年的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博物馆中,只有将文物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的,平时人们常说的国宝就属于一级文物。目前在拍卖市场,对于‘国宝’这一称呼的滥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一件文物贵重与否,除了目前市场上的价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虽然专业人士对于“国宝”拍品的称谓颇为非议,但不容置疑的是,秋拍中的一些拍品之精,却是以往难得一见的。投资者更应关注专业人士对于其投资价值的判断。在此次露面的众多“国宝”级拍品中,最为抢眼就要算是《妹至帖》,因为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最为深厚。

不少人一定还记得2006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中日书法珍品展,这次展览展出的100余件中日两国历代名家书法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这其中,最吸引人的当数《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三件收藏在日本的唐摹王羲之书法。《妹至帖》长25.3厘米,宽5.3厘米,共17字,原本发现于某大名家留传下来的手鉴。所谓手鉴,是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收于册页,作为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专家认为,它与《丧乱帖》和《孔侍中帖》运用同样纸张、同样技法制成为王书“响拓”本,保存良好,在探讨“响拓”技术上也是珍贵材料

以往成交值得参考

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这些“国宝”究竟以什么价格竞拍最好,关注以往类似拍品的成交记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在近年的拍卖记录中,曾有隋人《出师颂》和宋米芾《研山铭》等几件为数不多的书法经典现身拍卖会。其中,隋人《出师颂》在2003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的价格优先购得。而《研山铭》在2002年被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以2999万元拍得。

作为普通的收藏者来说,固然不可能买得起拍卖市场上的“国宝”,但从拍卖市场的规律来看,目前在市场上能拍出百万元高价的拍品,不一定就能在今后的拍卖会上继续逞强。与此相反,现在市场上一些不被市场看好的东西,特别是一些还上不了拍卖台的东西,倒有可能成为今后认可的“主角”。因此,普通收藏者不妨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去寻找真正的“国宝”。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