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期待更多惊喜

“青绿山水”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时常出现在拍场的书画拍品种类,几乎任何一场中国书画的拍卖会都会有青绿山水作品付拍,即将到来的本年度秋季拍卖也不例外。那么,近年来青绿山水的市场行情怎么样呢?

独步画界

“青绿山水”以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之类。方法是先以浓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轮廊层次。树叶多为夹叶,也可点叶。行笔宜有虚实,山石要有凹凸块面。继以淡赭石染山石打底;磨细石绿调轻胶软笔轻染,稍干后,用草绿分阴阳皴擦丘壑;再以重汁绿轻染棱角背向,使之苍润华滋。待干后,复以石绿、石青重点加染,多为上重下轻逐层积旋。再待干后,再轻罩染石绿,使之和谐。树木、楼阁等按类似色同时渲染。最后以稍浓石青、石绿(重点地方或用墨)点染。

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在古代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画以青绿颜色为主,用笔工整,细笔重彩,色彩浓烈,富有生气。总之,在勾线内用石青石绿着色,色彩浓烈的叫大青绿山水,彩色浅淡些的叫小青绿山水。若加泥金勾勒山棱树廓的叫“金碧山水”(实际多泥金一色)。

青绿山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始创于唐代。那时,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展子虔画风的影响下,不仅在形式上进一步发展了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的格局,而且在笔调细密、设色浓重上,继承了六朝隋代以来初期山水画中以色彩为主的表现手段,采用青绿勾斫,并在山石坡脚勾以金线,开“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先河,并进一步发挥了传统的绚丽灿烂的色彩表现形式。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现代画家中擅长青绿山水技法的不在少数,像张大千、黄宾虹、黄山寿、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都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并在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民国时期许多画家在制定润格时,往往将青绿山水定得很高,比如陈佩秋画例:山水花鸟人物及仿明清各家名迹每平方尺50元,双钩花鸟青绿山水及仿宋元各家名迹加倍,另加墨费二成。其他名家吴湖帆、胡佩衡、王季迁、胡若思、马企周、朱梅 、汪声远等青绿山水也是加倍,至于金碧山水一般在青绿的基础上再加倍,个别的更多,像朱梅 要在一般作品上加5倍。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材料昂贵,绘画难度大;另一方面是青绿山水历来在市场上很受藏家的青睐和追捧,所以青绿山水的价格一般比其他作品要高得多。

受宠藏界

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名家青绿山水作品很受藏家的欢迎。如2002年上海东方国际拍卖会上,张大千1947年用小青绿绘就的《仿赵大年湖山清夏图》受到了各路藏家的追捧,结果被一藏家以255.2万元收入囊中。时隔3年,当这件作品在北京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亮相时,再次受到青睐,经过藏家激烈的竞争,最后以880万元的高价成交,三年价格翻了3倍多。

尤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中贸圣佳拍卖会上,海派名家谢稚柳的精心之作《青绿山水通景八屏》格外引人注目,这件作品尺幅为165厘米×82厘米×8,约合98.4平方尺,比丈八匹的巨幅宣纸还要大五分之一,这是我国有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以来,出现的最大幅的中国画。据有关人士透露,此画作于1951年,谢稚柳先生当时42岁,正值画家年富力强的最佳时期。因为当时受画室画案狭小的限制,八屏巨画无法平面展开,画家只能一屏一屏地绘制,整个工程完竣,历时半年有余。令人佩服的是,八屏画展出之时,竟然设色一致,山脉相连,河湖相通,舟渚布局合理,峰峦馆舍有序,甚至连每幅间的树木过枝,都安排得枝脉吻合,天衣无缝。尤其是全画完成后的最后一道工序——焦墨苔点,是全画的点睛之笔,最见画家功底,一点不慎,将前工尽弃。此画苔点,轻重交错,疏密有致,实属不易。整个画面一片雨湿的江南,烟障的清溪,浓阴夏木的山谷,富丽堂皇的楼阁,暝色迷茫的山村,艳似春容的芙蓉花,茂密清幽的松柏,碧波荡漾的湖面,曲径通幽的小路,悠闲静谧的舟楫,好一派江南景色。该作上拍时,不少买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最后以1760万元的天价成交,不仅创下谢稚柳作品的市场最高价,而且也是青绿山水作品市场最高价。有趣的是,此件作品改革开放初期谢稚柳曾以1万元的价格让给文物商店,不久文物商店又以30万元的价格卖给境外人士。短短的20多年,此件作品价格能翻那么多倍,与青绿技法绘就是分不开的,也充分地展示了谢稚柳先生高超的画技,堪称是中国美术史上难者的佳构。

从上可以看出,名家青绿山水历来是藏界的热门题材。鉴于青绿山水创作的难度大,观赏性强,后市仍将会受到海内外藏家的追捧,价格迭创新高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