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时:做价值 赢市场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尉露) 在国内外金融动荡等外部因和艺术市场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逐渐清晰地看到2011年秋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理性调整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但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匡时2011秋季拍卖会仍以18.15亿元圆满收官,并缔造了 4个白手套专场,24件超千万拍品,更有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破亿元大关,创造了元代书法的世界拍卖纪录。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先生表示:“北京匡时未来将在专题的安排、专场的设置上深耕细作,力求为藏家展示和发掘拍品的深度价值;另一方面将继续本着量少而精的原则,坚持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答谢新老藏家的支持与厚爱。”

坚持专业:发掘拍品深度价值

一场拍卖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拍品的数量,更取决于对专场的设置的精心筹划,对拍品价值的深度发掘。本着为客户负责的服务宗旨,对每场拍卖每个细节都呕心沥血,才能最终赢得藏家的信任和支持。

以北京匡时2011年秋拍古代书画夜场为例,3个专场总成交额达4.65亿元,多件作品超过最高估价的价格成交,并创造了多项成交纪录 现场成交率达100%。从北京匡时古代书画夜场的设置上,晚明五大书家、明代吴门画派和瑞鹤翔天三个专场均是均是艺术历史密切相关。晚明五大书家专场为北京匡时首次从书史角度推出;明代吴门画派也是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画家群体和绘画流派;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更是堪为元代书风表率的书史巨制。

量少而精也是匡时古代书画夜场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三个专场拍品数量虽然仅有52件,但都是古代艺术大师巨制佳作,在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于这些拍品艺术文化价值高,市场保有量小,市场颇受热捧。此次匡时古代书画夜场几乎囊括了晚明五位书法大师和明代吴门画派数位大家的各个时期的书画精品,注重从艺术史和文化角度发觉拍品的深度价值,而此次拍卖的结果也再次验证了市场对艺术品内在价值的认同。

北京匡时凭借古代书画方面的优势,从2009年秋拍就从艺术史角度陆续推推出了清代“扬州画派”作品、清初“四王吴恽”作品和渡海三家等专场。随着经济的环境的发展变化,市场对拍卖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拍卖已经不能再是简单的大杂烩,而要更多地从艺术史、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深入发掘拍品价值。艺术品市场正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一个转变,艺术品拍卖也将要进入一个精耕细作的时代。

坚持诚信:60万成就亿元神话 

一件最初的期望值仅为60万元人民币的书法拍品,却能以超出期望值160多倍的价格成交,变成1个亿。这是一件怎样的作品?如何创造了一个艺术市场的神话?背后又有怎么样的故事?

今年秋拍相对平淡的市场中,匡时的一件拍品“元人《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脱颖而出,拍出亿元高价。殊不知,这幅长卷的委托方最初的期望值仅仅为十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委托方蔡老太太是上海最后一任道台蔡乃煌的重孙女,她并不明白到这件东西的价值,只当是祖上传下的普通旧物。北京匡时秉承诚信为本,主动建议委托方将起拍价调整至500万元人民币,而该拍品最终不负众望,一举打破亿元纪录。

亿元有值,诚信无价。这段故事书写出一个拍卖公司恪守行业规范的诚信品质,令国内外藏家对中国企业品牌刮目相看。董国强感慨地说“我在海外接触过其他的一些藏家买家,他们对中国的拍卖行当印象不是很好的,对中国的企业缺乏一种信任……我希望他们打消这样一个顾虑,能够对国内的拍卖行业树立信心。我认为,最终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对得起这件作品……”

从今年秋拍成交来看,市场上精品意识更加强化,两极分化严重。各大拍卖公司都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在激烈的角逐中,北京匡时率先打出价值战略牌。从专业出发,深入发掘拍品的内在价值;从客户立场出发,秉承全心全意服务宗旨维护客户利益,创造品牌价值。用心发掘价值;精心维护品牌,诚心面对客户,价值换取的不仅仅是市场,而是一个公司长久发展的生命动力。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