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画廊仅3成赢利 拍卖行抢了画廊生意?
近几年,书画拍卖市场在内地颇为活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廊业的步履维艰,由于叫价方式不占优势,经营题材较为雷同,沪上画廊仅3成赢利。
近几年,书画拍卖市场在内地颇为活跃,拍卖会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业内判断书画市场是否回暖的“风向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廊业的步履维艰。
面对画廊业数量锐减、结构单一、客户群萎缩等多重问题,人们不禁担心,拍卖市场的火爆,是否会抢了画廊的生意?
拍卖行成市场主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有近千余家画廊。但如今,有着8到10年“工龄”的画廊已所剩不多,特别是在2004年、2005年期间高价进货的画廊,不少已停业、歇业或转营其他行业。
另据了解,全国目前有800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一年举行约千场拍卖会,拍卖总额达150亿元。上海有艺术品拍卖资质的大约有四五十家,虽然竞争激烈,但沪上不少拍卖行依然加大了投入力度,在艺术品市场占据主动。目前买方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其中上海本地买家占60%,江浙占30%,其他地区占10%。
画廊仅3成赢利
“目前,沪上画廊业有赢利的仅占到3成,4成勉强持平,还有3成则处于亏损状态。”上海乾锦堂名家画廊主持徐和平告诉记者。
徐和平说,2003年前后,画廊曾经有过一段兴盛期,不少人看到艺术品市场热起来了,便一窝蜂地转行开起了画廊,他们之前的身份是企业老板和藏家,如今一下子转到画廊的经营者,“功力不深”、“门槛较低”等问题就暴露出来。如看到一些人物画家的作品卖得好,就赶到拍卖公司抢拍下来,1500元1尺,没想到被套住了,只好摆在店里,1000元1尺也卖不掉,结果维持没多久画廊就经营不下去了。
还有一些画廊,将手中的作品送到拍卖行委托拍卖,既省下为画家推广宣传的种种费用,又加快了卖画的速度,以此来维持生计。
买家青睐拍卖叫价
在国际市场的日常交易中,画廊和拍卖行都拥有其固定的消费群,为何在内地,画廊业的吸引力不及拍卖行?
上海汲古斋经理杨育新认为,购藏者买画,除了从画家手中购买,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画廊购买,二是从拍卖会上竞拍。对买家来说,到底选择哪种方式比较合适,这并没有绝对,需从作品的性价比来衡量。
但由于画廊采用的是减价式的销售方式,即买卖双方根据定价商量价格,先天不占优势,因此人们往往更青睐于拍卖公司从低到高的叫价方式。如同名家同题材的一幅作品,拍卖行里可能2万元起拍,画廊里却标价5万元,价格之间的落差无形中使购藏者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拍卖行。但事实上,好的作品在拍卖行一般很难以起拍价拿下,有时可能最后的成交价比画廊还要高。
题材雷同制约画廊发展
“制约画廊业发展的另一软肋是题材雷同,缺乏个性。大多数画廊出售的均为表现中国地域性风土人情的画作。”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随便逛一下,就可以看到10家画廊中有9家在出售描绘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风光的画作。画作题材、表现手法的雷同,再加上大多数画廊彼此在经营方针上相仿,毫无特色,时间一久必然使购藏者失去了新鲜感。
画廊并非毫无优势
据一位市场资深人士分析,虽然目前拍卖行占了上风,但画廊并非毫无优势。拍卖对作品的价格有“放大”效应,甚至为追求“纪录”有不诚信行为。相比之下,画廊是按照市场价来确定艺术品的价格,较为真实。另外,比起一家拍卖行一般每年只举行两场大型拍卖会,画廊能随时随地待客,同样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常态、平稳发展。
因此,虽然拍卖火了,但是画廊并不会没饭吃。有竞争才会有机会,有竞争才能让画廊更好地生存下来。如果在这样的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那样的画廊才是真正有实力的。
责任编辑:yazhu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