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堪珍重的清代宫廷佛像

去年香港苏富比佛像专场的热卖和今春国内几家拍卖公司佛像拍卖的引人关注,说明了这个市场潜力巨大。除明永宣佛像一直是高价的缔造者外,清康乾时期的宫廷佛像虽然不如明永宣佛像那么抢眼,但业内认为,对这个时期的佛像也应多加关注。

清代康乾盛世,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今天所见到的清代造像绝大多数都出自康乾这两个时期。从现存实物看,这两个时期的清宫造像整体风格基本一致,既受到了内地传统艺术的影响,带有明显写实艺术倾向,又受到了时代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的影响,体现出工艺精细、造型规范的艺术风格。但是从造型样式和工艺水平上看,这两个时期造像又略有区别。其中康熙造像造型挺拔,工艺精细,整体效果明显优于乾隆造像。

比起康熙造像,乾隆造像艺术水平要逊色一些,造型姿势更加僵板,工艺也不如康熙造像精细,不过整体看上去造型大方、结构匀称、用材讲究。其中,清宫六品佛楼造像近年来颇受重视。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年至1783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8处之多,其中所供奉的佛像多以纯铜铸造,见肉泥金,发涂蓝,身体丰满,肌肤圆润,莲瓣尖锐,有弹性,表现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像的基本特色。上世纪初,六品佛楼的藏品已经引起西方学术界的注目,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六品佛楼中的佛像大量流失,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在拍场也会零星出现一些六品楼佛像,如今年北京匡时春拍,一件清乾隆铜泥金弥勒佛和一件清乾隆铜泥金秘蜜文殊室利佛像分别获价165万元和132万元,这两尊佛像就皆出自清宫六品佛楼。

清代佛像在拍场上出现的数量较多,一些做工精湛的佛像也时常有佳绩诞生。如2006年天津文物公司秋拍,一件清代铜鎏金绿度母像估价仅为160万元,成交价却高达689.7万元。同年北京匡时秋拍,一组清铜鎏金关公像也创下了649万元的佳绩。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认识的深入,关注和收藏佛像的人将越来越多,而存世量的稀缺将会使宫廷佛像有着难以估量的市场前景。目前,相对于永宣佛像的高价位,清代宫廷佛像价格还比较低,有望成为下一步的投资热点。(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嘉山)

责任编辑:yazh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