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雕塑家集体寻找“切口”

在参加了于北京举行的为期5个月的“突破”训练营之后,13位80后雕塑家交出了40余件铸铜作品,12月11日至18日以《切口》为名呈现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近年来,从艺术院校雕塑系毕业的学生规模庞大,而最终专精于雕塑创作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个中原因,在展览和训练营的策划者、雕塑家伍时雄看来:“经济条件的局限和对艺术道路的迷茫,是人才流出雕塑圈的主要原因。”从参加训练营,到作品参展,这些青年艺术家正试图通过这个“切口”探路市场。

参展的雕塑家王琳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创作室对于艺术家相当重要。很多刚毕业的青年,由于资金缺乏,差不多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训练营提供的工作室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作环境。”从明年开始,王琳准备从景德镇转移到上海发展。“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王琳,她的作品带有童话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希望“细细生活,用细密的画笔和泥土记录世界”的她在训练营期间创作了3幅铜铸作品,在风格上沿袭了她做瓷塑的路线:线条柔和,造型纤细,寄寓着温馨的遐想。她的两件参展作品《女孩》和《金乌藏娇》,分别刻画了女性的梦想与对自身性别的看法。

作为整个活动的策划者,伍时雄是到场的参展雕塑家提及最多的名字。作为一个较早涉足现代艺术,并注意到市场对艺术影响的艺术家,伍时雄对于处在这个时代中的青年艺术家所需要的成长条件,有着比较切实的认识。

2009年,伍时雄在中国雕塑网上发出了召集令,主要是面向30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我们以作品路线和观念为标准,从60人中筛选出13人参加集中创作。我们为青年们提供的是创作的场所和与社会公众接触的平台。”对于13位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伍时雄说,“今后他们的道路,我无法强求,只是希望能与他们同行一段。”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