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将助力多元和谐社会

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主旨报告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6位来自国际博物馆界的权威专家就大会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各抒己见。诸位专家在发言中不约而同地把“人文关怀”视为博物馆存在的核心意义。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发言中说,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肩负着文化对话、提倡尊重理解、保存文化多样性的使命,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心态,恢复心灵宁静的港湾。博物馆展示应由重“物”转变为人、物并重,让人们在参观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环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他表示,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是博物馆展示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一次方法的启迪。博物馆需要由传统的封闭性走向开放,不仅成为收藏、展示、研究的场所,也要成为交流的平台。它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记录过去,展望未来。城市文化与博物馆文化繁荣互动,将让城市人走向理性、深沉,拥有更强大的文化活力和民族凝聚力。

欧洲议会教育、文化、遗产总干事加布里艾拉·巴塔伊尼·德拉戈尼在当天的主旨报告中说,诸如社会移民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增加,给社会政治经济均带来挑战。

加布里艾拉曾在2005年负责筹备国际上第一个“跨文化对话白皮书”,探讨不同文化开展对话、分享空间的重要性。在发言中她表示,博物馆和遗址是集体文化记忆的浓缩,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这些交流障碍不再。但信息发布的增加不是文化交流的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公众能否融入进去,获得参与度和认同感。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人类学教授卢尔德·阿里斯佩也阐述了博物馆如何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做出贡献。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则强调,借助现代科技,可以实现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发展。

国际博协前主席、马里共和国前总统阿尔法·科纳雷在发言中,把本届大会称作“有分水岭意义的大会”,它强调把人作为博物馆展示的重心。他溯源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各届博协大会的主题,并表示,当代社会的挑战决定了博物馆学的多学科性。人们不仅要把博物馆视为收藏、展示、研究的场所,更必须思考如何通过它更好地实现教育、沟通、交流,确保人类文化的平等共存。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