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红色经典毁誉参半 重塑经典不能急功近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以来,红色经典翻拍剧在全国荧屏上显得格外热闹。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翻拍自1958年的同名电影,孙道临饰演的主人公李侠,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发报的场景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半个世纪之后,导演智磊把38集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端给观众,吸引了很多中老年观众集体“怀旧”,收视率节节攀高。不过,正如此前播出的《江姐》、《洪湖赤卫队》等红色经典翻拍剧一样,并不是所有观众都来“捧场”的,“扔砖头”的也不少。《江姐》增添的爱情故事,被网友不客气地说成“三角恋”;《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很多情节,直接被网友揪出是山寨了电影《风声》的桥段……红色经典翻拍剧可谓毁誉参半,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翻拍剧,站在经典肩膀上

翻拍经典并不是个讨巧的事儿,但跃跃欲试的人不在少数。前几年翻拍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的导演戴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拍摄这部电视剧之前,我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导演白辛的妻子面前发誓:这么好的作品,如果拍不好,我不会再做导演。”他带领剧组三进三出帕米尔高原,只为找寻一个感觉最棒的镜头。

当然,更多的翻拍剧主创人员承认,翻拍经典主要是考虑到有很好的“观众缘”。源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回忆,这些人当然成为翻拍剧最大的收视群体。考虑到这些因素,一些翻拍剧都有意无意地保留了老版的部分“元素”,比如电视剧《洪湖赤卫队》的片尾曲,就继续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老版歌曲:“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就拨动了中老年观众的情感之弦。

翻拍剧若想赢得很高的收视率,就必须吸引80后、90后等年轻的收视群体。在影视剧“批量生产”的今天,红色经典翻拍剧如何能够出奇制胜?对于这些红色经典翻拍剧的人物塑造,观众基本给予肯定:它们把老版中高大全式的英雄拉下了“神坛”,将他们还原成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人”。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剧中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比如,他们会开玩笑,偶尔也会发点小脾气,不再是一根筋、高大全。

除人物塑造上下功夫,主创们在故事、情节等诸方面的改编上,努力符合现今观众的口味。《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智磊接受采访时表示,剧组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史料,发现真实的“潜伏”故事比荧屏上那些桥段更引人入胜,革命爱情也更感人肺腑。于是在翻拍时,加入一些感情因素,剧中就有了纠结的感情戏:李侠不仅多了一个爱人路梦惠,而且还与工作伙伴日久生情,更让特务冯小坤移情别恋,剧本为此六易其稿。

只要有改编,就会有争议

但主创们的这份用心,被网友戏称是“红色言情剧”,“就算拍不出孙道临老师的儒雅,难道就风流当道?”遭此尴尬的还有《江姐》,虽然新《江姐》剧情更为精彩,但令一些观众不满的是,小说《红岩》中未提及的江姐感情故事,在电视剧中大肆渲染,江姐丈夫彭咏梧居然还有元配夫人幺姐,江姐一下子成了“小三儿”。该剧导演彦小追回应道:感情戏来源于《魔窟》中的一章《红色恋情》,三个主人公书信来往的内容让人看了感动至极。彭咏梧、江姐、幺姐的故事值得当今人尊重,该剧就是一个无私男人和两个伟大女人的历史重现。他说,江姐的情感戏连她的儿子彭云都认可。

红色经典的翻拍,不仅存在与历史是否一致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剧情“注水”的问题。因为很多红色经典都是电影,而翻拍成电视剧就要填充大量内容。比如经典样板戏《沙家浜》,只有两个小时,而电视剧硬拉成了30集。为了填充20多个小时的戏分,《沙家浜》增加了十几号不咸不淡的人物,比如土匪头目蒋福顺、“北方籍战士”老马、卫生员小凌……为《沙家浜》中最为精彩的胡传魁、刁德一、阿庆嫂的“智斗”足足增加了20集的铺垫,让观众看得心里憋得慌。而有些新增的角色,不但没有丰富戏的内涵,反而削弱了原有角色的力度,如新添的汉奸邹寅生和日本鬼子小野,与刁德一都属于阴柔而笑里藏刀的人物,三个反派一种色调,冲淡了刁德一这个主要的反派人物身上的“看点”。连该剧编剧高景文也坦言:“剧情是有点拖沓,我自己看着都着急。”

电视剧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与时俱进”地借鉴了谍战剧流行的桥段,但被指“山寨”太多。比如李侠与何兰芬结为“假夫妻”,让人想到余则成和翠平;李侠坐老虎凳、喝辣椒水等受刑场面,被称为“升级版的《风声》”;而密码的设置与破译,更是媲美《暗算》的专业性。对此有网友评论“集采众人之长,红色经典与流行剧相结合,看起来有点雷人。”

重塑经典,焕发新的风采

导演徐化雨一直关注着近期红色经典翻拍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批红色经典翻拍剧,在演员选择、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制作手段等方面,体现了严谨、认真的态度,不过,在演员表演以及时代背景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

徐化雨说,红色经典翻拍剧,演员选择是重要的环节,从这几部电视剧来看,主要演员虽然不是大红大紫,但都基本符合角色要求。人物塑造应该说超越了经典,无论是江姐,还是李侠,不再是高大全式的,而是丰富的,有七情六欲,有爱恨情仇;另一方面,人物关系的展开,更加错综复杂,不但充满了故事性,而且更好地表达了主题。另外,这些电视剧制作上更加精良,无论是场景的渲染,还是音乐的烘托,无论是特技的运用,还是镜头的转换,应该说都下了一番功夫。

但这些翻拍剧亦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徐化雨看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演员的个人表演还不够炉火纯青,尤其在细节上拿捏得不到位,经典剧中的赵丹、孙道临等演员,往往更能在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上表现革命者的气质与气节;二是年代感、时代感的营造还不够“对味”,比如说,《江姐》中重庆地方特色,《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老上海的氛围,老版中往往更显得“原汁原味”,而在新版中,总让人感觉隔了一层。徐化雨认为,究其原因,是老版的主创人员对历史有更加切实的感受。

经典翻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个问题在这几年一直在争论之中。人们普遍认为,经典已经沉淀,并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因而,轻易不要动经典的“奶酪”。不过,在影视传播学者周晴看来,经典翻拍其实是国际影视界的通行手法,一些翻拍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的红色经典,由于历史局限性,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上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果进行成功翻拍,往往能够给经典注入新的内涵,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经典也在发展之中”。徐化雨进一步强调说,如今,翻拍经典成风,很多人急功近利,反映了原创力的不足和浮躁作风,经典包括红色经典,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审视,但影视剧主创人员需要秉持严肃的创作态度,遵守艺术规范,注入时代内涵,这样才能不断重塑经典,让经典焕发新的风采。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