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力量——艺术北京外围展”前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前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阿莱西(Ales Erjavic)宣称,艺术在第一世界已经死亡,因为第一世界不具备艺术生长的土壤。第一世界国家过于稳定,很难发生出人意料的奇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既没有发自肺腑的快乐,也没有刻骨铭心的痛苦。这样的社会,艺术家的创作既缺乏外在刺激,也缺乏内在动力,不可能诞生强有力的艺术作品。阿莱西将艺术的希望寄托于发展中国家,因为那里的社会充满活力和不确定因素,那里的人民富有野心,敢于想象,对未来充满期待,具有诞生伟大艺术作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现国际美学协会第一副主席卡特(Curtis Carter)预言,北京将成为世界艺术之都。卡特对20世纪艺术霸权从巴黎转移到纽约的情形记忆犹新,但他发现北京现在正在取代纽约形成新的艺术霸权。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高速发展的当代经济,成为美学家们看好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原因。然而,我更看重的,是中国艺术家旺盛的创造力。中国从事创作的艺术家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先从数量上来看,全国每年有数十万的美术院校考生,要经过艰苦的竞争才有机会进入美术院校学习。每年毕业的美术院校的学生数以万计,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幸运地成为艺术家。就是这极少数,从世界范围来看,也都是极多数。因此,无论从基础人群,还是从创作者来看,中国艺术家在数量上都堪称世界第一。从质量上来看,中国艺术家也具有很高的水准。中国艺术家经过严格的、系统的艺术训练。许多艺术家从附中开始接受艺术教育,经过四年本科、三年硕士、甚至四年博士教育,在技巧、观念和气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锤炼和熏陶。这次参展的12位艺术家,就是中国庞大的艺术教育系统中优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男女各半,风格各异,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良好生态和巨大潜力。在经过模仿和复制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进入自我生长时期,艺术家摆脱了风格、技法、题材、使命等等限制,开始寻求忠于自己的自我表达。在这些年轻艺术家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影响的焦虑,而是自信、睿智与活力。

2010年5月4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