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

展览时间:2010年2月4日——3月21日

展览展厅:A展厅

活动名称: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暨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启动仪式

新闻发布会:2010年2月4日9:30

启动仪式:2010年2月4日10:30(礼仪大厅)

主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北京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民俗博物馆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洛阳博物馆

北京收藏家协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玉水银浸伏虎
首都博物馆藏

展览介绍:

在经过了国家六十年华诞的牛年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朝气生威的虎年。虎,以其凶猛彪悍、体态威严而被冠以百兽之王的美称,在生肖文化中是威武雄壮、权势的象征,能驱灾辟邪。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作为装饰文化,更成为与龙并驾齐驱的瑞兽被人们尊崇、信仰,很多以虎为题材的民俗故事、民间传说广为流传,无论是政治观念还是社会生活,虎作为重要的文化事项被用于各个领域。

虎年在即,首都博物馆将会于2010年2月4日——3月21日在本馆地下一层推出“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辞旧岁迎新春,邀请更多的观众博物馆里过大年。展品除集合首都博物馆和京内外多家文博单位的精美藏品外,牵手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展现中国虎文化的博大精深,虎年吉祥、和谐美满,反映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的同时,更关注当下,关怀野生虎的自然保护现状,从文物、民俗、自然保护多角度立体阐释虎的主题,使得展览主题更富社会现实意义和价值。以期带给观众不同于以往的新年体验。

整个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虎踞神州 护中华”。传统文化中,虎最早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之一,进入人类的视线。追根溯源,最早关于虎的文物、考古资料中,虎的形象往往与龙相伴而生。本部分将运用图片及实物,来介绍虎如何从一种自然状态转化为一种生肖动物。第二部分,“千年衍化 塑虎形”。从代表国家权力象征的国之重器到平常百姓家的生活陈设,从人们最为熟知的生肖虎到民间工艺家手中的民俗虎,从汉族对虎的信仰到少数民族对虎的崇拜,多姿多彩的虎形象和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虎文化。本部分将从虎的形象在各种器物和实用器具中的运用,来展示千百年来虎的形象变化与衍生。第三部分,“虎亦有灵 通神术”。从原始宗教到现代我们所熟知的几大宗教,虎都是被崇拜的对象,它以超自然的力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道教中,虎是天上的星宿之神,又是守护生命之神;佛教中有很多与虎相关的传说;中国少数民族的萨满教等原始宗教中,虎作为膜拜对象,与世俗相比,有着不同一般的宗教内涵。第四部分,“说唱逗乐 话虎年”。为增加观众互动性、参与性,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本部分将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创作了以虎为题材的吉祥段子,向观众奉献一台集平谷大鼓、单弦、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为一体的传统曲艺表演。此次展览视频、图像方面得到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提供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关于野生虎自然生态保护的珍贵照片和影像资料。相关视频会在展厅循环播放,呼吁公众关爱生命,重视对虎的种群保护。引导观众由观虎、知虎逐渐成为爱虎、护虎的群体,提升展览现实意义。

本展览虽是反映虎的文化展,但实物的展示只是一方面,为了营造过节的氛围,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共同本展在形式设计方面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大量运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除了制作专门虎的专题片播放之外,还专门在展厅设立了一个互动区,设置可联网电脑,观众可以登陆网上“虎跃千年”展专页——送上新年祝福,寄语野生老虎,在互动专栏中,写下对虎年的期许,对野生虎保护的感受和寄语。通过网络提交,在网站中统计并收集提交的寄语。观众还可以在看毕展览回到家后,通过联网看到自己和其观众们提交的网络寄语。同时,展览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运用书法的形式,将一笔“虎”字的运笔转折动态的展示给公众。相信观众会有不同感受和惊喜。此外,在展览的尾声部分,我们设置了希望之墙,观众可以将对来年的期许、对野生虎保护的寄语写在墙上的贴纸上,以上诸多体验式环节的设置,希望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安排,使观众参与到展览主题中来,感受庚寅年味。

从2006年开始,每一个春节期间,首都博物馆都会呈献给观众一场文化的盛宴。相信值此虎年新春佳节,在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您,也会有不虚此行的满足感和崭新的新年体验。

重点文物:

1.铜镀金莲师忿怒金刚像

首都博物馆藏

莲师忿怒金刚,藏语音译“多杰佐罗”,表示莲花生以神通力量降伏乌地延那和西藏山神、水神所化现的形象。忿怒莲师形象有三种,其中一种就为一种是一面二臂三目形象,面相忿怒,右手上举执金刚杵,左手持普巴杵下刺,身着笨教赞神所穿的藏式大袍,身上有骨冠、骨饰和虎皮裙等寒林八饰,以威立姿势站在老虎身上,或九面铁猪身上。

2.石虎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圆雕石虎,身体右侧镌一“官”字。神情高傲,四肢及头部刻画充满张力,形态逼真,雕刻手法娴熟,存世较少,是金代石虎的代表作。

3.虎形玉佩饰

西周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器身一面用阴线区分出头、颈、躯干和尻部,再用阴线刻画出眼、鼻、耳、口、腿、爪等细部特征。另一面光素无纹。这件虎形配饰虽然出自西周早期墓葬,但却表现出浓重的商代风格。臣字虎眼、巨口利齿等风格,从而不排除为商代遗留物的可能性。

4.“青羊作”龙虎铜镜

洛阳博物馆藏

镜作圆形。镜背圆钮,圆钮座。座外浮雕一龙一虎对峙,两者头部间置一枚“五朱”钱纹,龙虎昂首张口,曲颈盘绕,后躯压于钮下,肢尾外露,龙后侧有“青羊作”三字铭。其外饰两周弦纹和一周射线纹。宽镜缘上依次为锯齿纹、弦纹和双线波折纹。

5.彝族虎纹男装

20世纪中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

彝族是一个畏虎、敬虎、崇虎、爱虎的民族。彝族史诗《梅葛》传唱着天地万物由“虎尸”衍化而生,认为人死后,灵魂也会幻化成虎。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着的“十月太阳历”将虎列为十二兽之首,彝族先民世居的名山大川很多也以虎为名。应该说,虎的文化特征已经渗透到彝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在生活中,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服饰工艺中虎的形象无处不在。多有光明、正义、驱鬼、辟邪,企盼吉祥等寓意,反映了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

6.黄釉虎形枕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

该件虎形枕作卧虎状,四肢蜷卧于地,虎头叠于卧地的前爪上。虎身以黄底黑彩相间的条状纹来表现虎斑,虎头、尾、爪大致塑出轮廓,墨笔画出口、眼、鼻、耳等部位, 所谓 “三分塑,七分绘”。

7.釉里三彩龙虎斗将军罐

清康熙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罐因附珠宝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整体造型浑圆高大。通体以青花、釉里红、豆青三色绘画龙虎纹,图案生动传神。

8.猛虎下山风筝

现代

北京收藏家协会提供

9.陕西小老虎

现代

北京民俗博物馆

陕西的布老虎大多选色大胆,整体以鲜艳明快的颜色作为基调,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块加以装饰,针脚相对粗大,虎的整体形象放大夸张,粗犷厚重之气浓重,正好符合了关中人朴讷温厚、爽直豪放的性格。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