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衡量目前不恰当 揭开当代朝鲜美术神秘面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朝绣《出嫁》

有艺术评论家对朝鲜画有这样的感叹,“那是一批深藏的宝藏,一旦发掘出来她将会像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让人们为之倾倒。”11月7日,广州的艺术爱好者们将能在家门口品味到朝鲜画的艺术魅力。在番禺华南画院举行的“朝鲜民艺艺术精品展”以100多件艺术精品的庞大规模,揭开蒙在朝鲜美术作品之上的神秘面纱。创作时间始于1953年的这批作品,不但涵盖了朝鲜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更集纳了多位朝鲜的“人民艺术家”、“功勋艺术家”以及“一级画家”。

其中,最大的看点是被誉为“劳动阶级画家”的已故画家松赞亨(艺术成就相当于中国的张大千)的三幅作品,分别是《南蒲冶炼厂工人罢工》、《休息的时候》、《炉前工》。朝鲜民艺联合社馆长崔正爱告诉记者,这三幅作品为松赞亨先生的绝版之作,在中国是首次展出。此外,本次参展所有作品均是首次在中国南方城市亮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池》(画)

家国意识:最强烈的创作母题

欣赏朝鲜美术作品时,很容易被其中传出的那种单纯、朴实和专注的情绪所打动。朝鲜的艺术家的原创不带功利色彩,不含媚俗杂念,极少受到西方商业价值观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他们的历史主题画展现了一种宏大的英雄主义,工农题材作品展现了一种阳光的生活气息,山野风景创作展现了朝鲜人民固有的和平愿望和宁静心态。一系列的油画作品和朝鲜画,无论从绘画本身的技法、色彩、构图上我们不难看出朝鲜画家细腻的艺术感觉和高超的绘画水平,从作品内容人们也能感受到朝鲜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感受到朝鲜艺术家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对文化创造的一种朴素和包容。通过艺术家的画面,观众可以看出朝鲜人民走过的艰辛历程,以及努力建设家园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这种真挚的情感,恰恰是当代一些中国前卫艺术家们所缺失的。

朝鲜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奋斗的精神,造就了朝鲜艺术家写实主义的创作倾向看过朝鲜的人物画,很多人会惊叹,端庄秀美的朝鲜姑娘画像,竟精细到犹如照片一样逼真,或许这正是朝鲜艺术家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朝方负责人谈朝鲜艺术体制

艺术家待遇很高 画作均属国有

记者独家专访了此次展览的朝方负责人——朝鲜民艺联合社崔正爱馆长。他告诉记者,此次在华南画院的展览,是朝鲜美术在中国南方的第一次展览。希望能让两国的艺术交流有更深层次的发展,特别是希望让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广州人透过朝鲜艺术,对朝鲜多一些了解。参展画家如松赞亨、金相勋、于兴燮、崔济南、金相稷、姜勋英、文和春和朴来天等,在朝鲜都是名声赫赫,不少是朝鲜最高美术学府——平壤美术大学的资深教授出身。

崔正爱介绍,朝鲜的画家分为画师、高级画师、功勋艺术家、人民艺术家等几个等级。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待遇也相当优厚。高水平的艺术家每年都可以收到国家的礼物,虽然价格不见得昂贵,却是很好的精神补贴。朝鲜画家大多很朴实、平和,专注于艺术创作。每年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将军的诞辰,朝鲜都会举行“松花美术展览”,作品由著名的老画家们创作,被视为国内最高水准的艺术盛事。此外,在国庆、建党节时,也会举行大型的美术创作展。艺术家们对这些展览的热情极高,很多最优秀的朝鲜美术作品,都是出自这些特殊的时刻。

朝鲜的美术机构主要有中央美术创作社、万寿台创作社等。每个道(相当于中国的省)也都有专门的创作机构。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比例最大,艺术家们最爱画的题材,是长白山、鸭绿江和金刚山。

拟在华建美术馆

崔正爱告诉记者,朝鲜画家的画作均属于国有。画家们没有任何商业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一心一意为国创作。在他们看来,画家的教育、培养是国家给予的机会,创作的场所、工具和条件也都是国家所提供的,那么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回报祖国,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财富,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国家对他们的奖励多数是精神层面,比如一张奖状。但对他们来说已经弥足珍贵。

在朝鲜,全民的美术教育开展得相当普及。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美育,青少年也有很多美术比赛,其中最优秀的人才会被选拔出来,进入平壤美术大学深造。朝鲜的博览馆、美术馆对民众免费开放。崔正爱表示,中国和朝鲜在文化方面有着友好交流的历史。目前,虽然还主要是通过交流活动将朝鲜美术带入中国,但他们也考虑在中国建立艺术商店或者美术馆,当然前提是找到好的合作方。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