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60年湖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佳作频出

黄鹤翩翩,楚风绵绵。

在祖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脉。

而今,绚丽璀璨的荆楚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正和其他文化资源一道,支撑着湖北向文化强省目标矫健起飞。

促文化大省为文化强省

湖北的文化资源历史色彩厚重,地域特点浓郁。除彰显华夏文明、领历史风骚的楚文化外,还有流播千年、传奇不朽的三国文化,别具风情的巴土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群星璀璨的名人文化,等等。

坐拥天时地利,顺应历史潮流。湖北省委、省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湖北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

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在多种场合指出,放眼我国中部,要充分发挥好湖北工业、农业、科技、交通、文化方面的比较优势,做强湖北的文化软实力。

促文化资源大省为文化强省,一系列举措在湖北应运而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文艺精品生产上,创作体现民族精神和突出湖北特色的艺术精品有新突破;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新突破;

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上,配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有新突破;配合武汉城市圈建设,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多、文化人才多的优势,发展动漫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有新突破;

在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使荆楚大地成为催生和涌现各类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的沃土。

全省文化部门迅速联动,激流勇进,加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在中部崛起的史诗性进程中,奏响了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壮丽交响。

艺术舞台绚丽缤纷

舞台艺术率先突破,精品佳作迭出,在全国形成喜人影响。

湖北剧种多、剧作佳、艺人优,被誉为“戏剧大省”。陈伯华、吴天保、杨小楼、李罗克、刘继鸣、沈云陔、关啸彬、熊剑啸等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在新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等已成为优秀传统保留剧目。

进入新时期,湖北舞台艺术创作攀上一个新高峰。全省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以荆州花鼓戏为主、鄂西北以豫剧和曲剧为主、鄂西南以民族歌舞为主、鄂东北以楚剧为主、鄂东以黄梅戏为主的艺术发展格局。《徐九经升官记》、《同船过渡》等一批优秀创作剧目陆续推出。余笑予、沈虹光、胡庆树、朱世慧、肖惠芳等一批艺术家享誉全国。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全省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家住长江边》等3台剧目获“文华大奖”,获奖规格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1990年以来,全省33台剧目获文化部“文华奖”,14台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膏药章》、《筑城记》和《柠檬黄的味道》3台剧目入选国家精品剧目。湖北艺术作品和艺术工作者在国家级文艺比赛中获奖数量和等次,位居前10名。

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说:“文艺精品是人民群众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彰显一个地方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重要标志。”

为迎接共和国六十华诞,我省确定以现实题材为重点,推出一批题材多样、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湖北特色的艺术佳作。创作和排演了舞剧《王昭君》、楚剧《首义人家》、京剧《生活秀》、黄梅戏《李四光》、儿童剧《古丢丢》、交响曲《长江》和《洪湖组曲》、大型都市风情音画《水墨江城》、杂技《梦幻九歌》等新剧目。

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目前,我省文化市场已形成演出、娱乐、网吧、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艺术培训、图书报刊等门类齐全的格局。

文化市场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成为文化市场的投资主体。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湖北是全国较早普及“两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省份之一。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起步早、模式新、效果好,统一采购设备、统一服务平台等做法得到国家肯定。

湖北公共、科研和高校等系统图书馆,在藏书建设、协作协调、馆际互借、编制联合目录、应用技术推广及联合服务等方面,合作共建,推动了湖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11月6日,湖北省博物馆在全国中西部率先免费开放,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文物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明显加大,文物资源开发工作稳步进行,成效喜人。

积极推动我省文艺精品走出去,对外文化交流取得骄人成绩。省歌剧舞剧院的《钟鸣楚天》、省京剧院的《大闹天宫》、省博物馆的编钟展演、武汉杂技团的杂技等多次赴国外进行艺术交流。

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艺术精品。爱尔兰踢踏舞蹈团《舞之魂》、俄罗斯国立芭蕾舞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等享誉全球的艺术团体来我省演出,并参与“中国湖北·韩国周”、“法国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香港湖北周”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文化资源高度利用的结果,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形成集聚模式。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湖北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撑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

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包括演出、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物和艺术品、艺术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湖北重点培育了江通动画、三峡非博园、楚天激光等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光谷国际创意园、武汉光谷软件园、武汉新加坡创意产业园、木兰湖明清古民风俗园等产业园区;成功举办了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和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约金额175亿元,在文化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演出业、文物与艺术品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动画、网络卡通、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湖北先后成功组织举办了2004年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2006年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其中2006年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在培育主体方面,实施了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江通动画被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武汉光谷国际文化创意园成为文化部跟踪培育的重点产业园区。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出版集团、广电总台、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生产机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解放和发展了新的文化生产力。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