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艺术品市场不甘示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印度艺术品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不能说“跟风”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市场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需要新奇,需要异国情缘。印度艺术品市场的潜力有可能在近几年完全释放出来,甚至赶超中国 。

当下,强劲的印度市场被重新发掘起来,印度艺术逐渐为世界认可,各大艺术拍卖行也纷纷筹划举办印度艺术专场拍卖。

价格快速上升

参照其他国家的市场发展,早先印度艺术品市场还处于起始状态:当印度唯物主义流派作品的价格徘徊在几万美元左右时,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作品,早已在55万至95万美元之间。

这两年,印度艺术品频频亮相各大拍场,而且总有不俗表现,成为人们的购买主力。

截至今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印度当代艺术作品整体价格比过去10年上涨了30多倍。比如,佳士得的印度现当代作品,全球销售额由21世纪初秋季的68万美元增至今年的4500万美元。印度画家泰伯-梅赫塔的《Celebration》作品拍出了31.75万美元的高价。

据悉,即将于9月23日举办的纽约佳士得印度及南亚艺术品拍卖,虽距离正式开拍还有时日,但印度艺术品无疑会成为藏家强劲出击的对象。

艺术家沦为“机器”

收藏界、艺术展已不乏印度艺术的拥趸,而一批印度艺术家也顺势成了“座上宾”,在拍卖市场上战绩不俗。

随着印度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一些印度艺术家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但对于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市场,艺术家们却有着复杂的情绪。

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侯月琛表示,在印度,很多艺术家都感觉自己已经沦为了一件商品、一台机器。“在他们看来,艺术市场跟股票市场越来越相似。好比一场赛跑,人们在你身上下赌注,赌谁先到达终点,把钱全押在你身上。”

“印度艺术市场当下的繁华盛景,使很多艺术家难以再花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创作,而是个个成了一台呆板的绘画机器,重复着一件事。”他说。

更糟糕的是,一群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兴艺术家们,逐渐成为圈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可以卖出高价,受到众多拍卖公司争抢。而当他们被列入“过气榜”后,今后到底何处去,谁也说不好。

“市场日益更新,当这些新人渐渐遭到市场唾弃时,最终只是一张毫无价值的废纸。”侯月琛说。

中印“牵手”

2007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索斯比南亚当代艺术拍卖会上,印度艺术品拍得300多万美元,而2008年4月,在索斯比香港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获则超过3200万美元,是印度的10倍多。

作为亚洲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其实有些相似:这两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异常红火,而印度艺术品也不甘示弱。

收藏家许石林告诉记者,印度艺术品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不能说“跟风”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市场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需要新奇,需要异国情缘。印度艺术品市场的潜力有可能在近几年完全释放出来,甚至赶超中国。

“在印度身上,多少能看到中国艺术昨天、今天与明天的一些影子。”侯月琛说,毕竟这两个相邻的文明古国,都已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具有一定相似性。印度中国艺术品市场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其实,印度艺术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成为艺术领域的主流,有待商榷。在许石林看来,艺术品市场是建立在自身与投资者的共同爱好之上的,市场价值取向决定其影响。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