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市场疯狂还是重启?
相对沉寂的艺术市场,让前两年当代艺术家们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艺术家逐渐从商务琐事和应酬中解脱出来,重新进入对艺术创作深入和冷静的思考状态;美术馆、基金会、画廊也可以越来越理性地选择艺术家,开拓更多展览合作的方式……也许艺术市场已经不是原来的市场,但我们惊喜的发现,艺术还是艺术,甚至在学术品质上有可能超越原来的艺术水准。
2009年春季,当代艺术圈出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以当代艺术“F4”为首的成熟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作品展。这些成熟艺术家经过近二十年的学术积累和数年的市场标高,现在已经成为众望所归的艺术明星,他们的一举一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代艺术整体的心态和趋向。
本期专题中涉及的九位艺术明星们展览浪潮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地域上呈现出向以往艺术中心城市之外伸展的趋势。一方面说明在保住北京这个大本营的前提下,他们更期冀走向世界,十个展览中就有半数在中国大陆地区之外举办,地域跨度非常广泛,展览地点分部在亚、欧、澳、美四大洲的重要城市;另一方面,展览触角伸及很多国内二线城市,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影响力的延伸,国内一些二线城市也越来越多的以当代艺术为旗号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为了展览,艺术家繁忙依旧,让一度沉寂的艺术市场也显得热闹非凡。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展览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前就已经被纳入到长期展览计划中,也已经提前为这些展览批下来了经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波展览高潮是前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极速升温后的余热。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不容乐观的市场环境却左右着艺术家和主办方对创作和市场的心态,展览在实施中得到不断修正,创作学术性和实验性超越市场操作而不断增强,比如刚刚开幕的岳敏君展览《公元3009之考古发现》就让众人眼前一亮,方力钧也把即将出版的文献回顾起名为《像野狗一样生活》,明星艺术家的“稳”和“狠”再次成为让观众惊喜的亮点。我们发现,在市场归于平静的时候,艺术家心态也开始回归,艺术再次回到本质。
展览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反观大局,在经济危机来袭,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画廊或美术馆反而获得一个与艺术“明星”更深入地合作的机会。美术馆虽然有固定的展览资金和相对成熟的艺术赞助体系,但也已经开始未雨绸缪的准备,启动经济危机应对机制,压缩高成本展览的经费,在规避展览风险的同时,也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提高自身品味和学术地位;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的私人基金会和作为商业机构的画廊,对市场的反映最为敏感,高成本的展览早已不是画廊的选择,应对展览各种“瘦身”计划,也正反映了各机构在危机之中安身立命之举。
疯狂已过,余热未散,当代艺术的创作依然繁忙,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下一轮更专业更良性的艺术学术环境而积累积淀。新潮待起,危机过后,经历过风雨的当代艺术或将再次理性启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