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遇冷不是简单的冬眠行为

《纽约时报》最近发表文章: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寒冬或是冬眠?引起了国内一些人士的反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真的冬眠了么,前景究竟会怎样呢。

拍卖方面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艺术市场好坏的一个明显的风向标是拍卖业绩。从佳士得公司2008年全球拍卖业绩的表现来看:总成交额为28亿英镑。从下面图表中可以看出,佳士得全球的主要拍卖部门成交额大都有所下降,而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在内的亚洲艺术却有小幅度增长的。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是全球艺术市场的一部分,经济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整个全球艺术市场都处于低谷状态。如果真的进入“冬眠”,那也是全球艺术市场一起进入了“冬眠”。

佳士得全球部分部门2008年拍卖成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信心方面

Artprice显示,艺术市场信心指数在2009年2月底的时候有所回升,上升至1,但是情况依旧不容太过乐观。雅昌艺术网也对2009年艺术市场信心度做了调查,参与调研的60%人认为艺术市场依旧会下跌。由此可见,对于价格,大众不持乐观态度。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价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过分重视艺术家的市场价值,而忽略了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即还原至艺术史的价值。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过于迅猛,人们的眼光都集中在那些高价艺术家的身上,导致一部分“泡沫”的产生,出现一批天价艺术品。当经济危机出现,一部分“泡沫”被消除,天价艺术品成交也有明显减少。

艺术市场周期性

任何一个市场都遵循着价格规律有着自身的周期变化,艺术品市场也不例外。市场走到低谷的时候,就是调整自身不完善地方、补足自身缺陷的时候。当价格不尽如人意,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艺术品的价值——头脑发热时候忽视的重要东西。实际上金融危机开始之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受的关注度比以前增大,艺术市场开始多元化,一些人更多的开始关注艺术品的价值,撇开单纯的价格,这些现象都是好的。

可以看出,艺术市场的价格回落是全球艺术界都不可避免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遇冷不是简单的长期冬眠行为,这是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市场调整的契机。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