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香包走俏非遗展
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邳州纸塑狮子头,2月9日进京参加了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在展销会现场,最火的要数徐州香包,一件件富丽堂皇、充满中国民俗风情的香包吸引了大批参观者,许多人当场掏钱购买。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饶有兴致地向徐州参展人员询问香包的制作、传承、销售等情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在徐州香包展位驻足观看了许久,并合影留念。张庆善赞叹:“没想到徐州香包如此的好!”我市香包艺人井秋红高兴地说:“文化部还现场购买了1000个徐州香包,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家领导人和驻华使节。”
历史追溯: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带香包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州香包工艺已经出现了。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历经唐宋,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初,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且香包作为佩饰盛行一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至明清时期,香包不在属于单纯的日用品,同时被赋予了人文价值,清代≤古玩指南续编≥中说,香包在三教九流中渐成为炫耀斗富比巧的东西,一些士族阶层,富商小贩,他们不但比佩玉品位高下,还比所戴香包看出自哪位名家之手,看锈工如何,以及所用材料和镶嵌金丝宝石华贵程度,显然一度成为市面上一大流行趋势。
制作工艺:
香包工艺比较独特,尤为锈工精美见长,图案繁多,生动活泼,既有民俗寓意的祝福吉祥图语,也有简洁夸张的花草纹案,色彩突出暖色调大红色或橘黄色,显示出一种华丽之美,具有相当高工艺价值。而同时他兼具药用价值,这正是香包生命力旺盛的必要条件。制包人根据祖传秘方,选取中药宝库中数十种散发自然芳香,又具有养气调神、避邪功用的药材,经过特殊加工,成为香包的主要原料,亦成为百姓们居家过日子所必品。
艺术特点:
徐州香包从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它形状非常多,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
徐州香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包的题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以戏曲人物脸谱、布袋和尚(招财)、麒麟送子、观音送福、两汉文化、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更适应当代人民的需求。
徐州香包整体上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恭谨细腻,相得益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这与徐州本地汉画像石的艺术造型风格颇有神似。
工匠艺人: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艺人,比较著名的有井秋红、王振侠、杨雪梅、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佚名、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家、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和削弱,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现今,在徐州民间香包制作中最有特色、最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是曹氏香包。
徐州曹氏香包一脉相承,第一代创始人曹玉九,系清末当地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尤其擅治毒疸疥疮等顽疾,遐迩闻名。传承曹宗东这代,已经历整整五代传人,虽历经岁月磨难,兵荒马乱之苦,然而其传统手艺却一直为后人保护下来。如今曹氏香包选用的中草药及制作工艺,是原汁原味,这一点曹氏传人始终信守不逾;至于制作绣花香包。则既秉承传统刺绣工艺,同时又充分吸纳当今各大刺绣流派的精髓,汲取现代工艺美学理念的养分,加以发扬光大,使香包成为一件高品位的艺术品。“曹氏香包”从1914年始创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小香包在第二代传人曹凤英老人手中发扬光大,曾获得“徐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江苏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等一系列荣誉。井秋红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她在继承传统香荷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作品造型美观、精致,内装有由十八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香料,香气四溢,戴在身上既可以驱毒避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近年来,井秋红精品迭出,《龙凤呈祥》、《吉庆有余》、《连年有余》、《布袋和尚》等自创作品在省、市民间工艺品大赛中屡获大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