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非遗展 令人大开眼界的传统手工艺

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着实让人们大开眼界。此次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No.1五粮液传统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粮液现在虽然已经成长为中国白酒业之王,工厂中现代化工业设施林立,却在仍然保持传统的手工酿酒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粮液 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向有“名酒之乡”美称的四川省宜宾市,是宜宾五粮酒的故乡。1928年,“利川永”烤酒作坊老板邓子均,又采用红高粱、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香味纯浓的“杂粮酒”,送给当地团练局文书杨惠泉品尝,他认为此酒色、香、味均佳,又是用五种粮食酿造而成,使人闻名领味。从此,这种杂粮酒便以五粮液享于世人,流芳至今。蜚声中外、誉满神州的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所产的交杯牌、五粮液牌五粮液(由“荔枝绿”——宜宾元曲而来),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为四川省的六朵金花(泸州特曲、郎酒、剑南春、全兴大曲、五粮液、沱牌曲酒)之一。它以“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风格。。宜宾五粮液,喷香浓郁,醇厚甘美,回味悠长,以优质糯米、大米、高粱、小麦五粮为原料酿制而得名。它是宜宾酒厂用“五粮配方,小麦制曲,人工培窖,双轮低温发酵,量质摘酒,按质拼坛,分级储存,精心勾兑”的独特技术和悠久的传统工艺精酿而成,不仅在国内驰名遐迩,而且远销国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No.2寿山石雕

关于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说是女娲当年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青山秀水、绮丽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这光彩夺目的宝石。有的说是远古一只凤凰神鸟的彩蛋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变成了寿山石。

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清朝历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供上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极为吉利。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御玺就是用寿山田黄石刻的。因为田黄石稀有珍贵,所以福州民谚有说黄金易得田黄难、一两田黄三两金、田黄上两、价比黄金等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No.3锡雕

锡雕,又称瓜雕。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候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具有文字记载,莱芜锡制品可以上溯到公元1676年,当时的锡制品主要以普通日用品居多,莱芜西关王家锡雕创始人在此基础上,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主要以观赏并可实用的艺术制品,锡雕一问世,就受到朝廷的垂青,成为贡品,史料记载为:“乾隆女儿婚嫁到曲阜,由京派人到莱芜定做” 。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最可保留的稀世珍品。

我国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得到高度的发展,达到莱芜锡加工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从事锡加工制作的业者不下千人,器物主要以生活用品和礼器为主,。据传,当时到处是打锡卖锡的吆喝声,加工作坊主要分布在现杨庄镇、寨里镇一带,由于时人大多崇尚锡制品,婚丧嫁娶、馈赠亲朋好友更是以锡制品为贵,因此,锡加工成为当时莱芜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也是村民农闲时的主要经济来源。莱芜锡雕创始人在此基础上,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主要以观赏为目的的艺术制品,在民间收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No.4竹刻

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竹材不宜长久保存,现知最早的竹刻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勺。日本奈良正仓院珍藏有中国唐代的人物、花鸟纹留青竹刻。中国竹刻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其中广东南雄以竹根雕著称,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以贴黄著称。中国竹刻分竹根雕刻、留青、贴黄等。竹根雕刻是利用竹根的天然形状和节疤,稍加雕凿即可制成人物或器物。留青是在竹材外表的青色皮层上雕刻花纹。贴黄是将竹材内壁约2毫米的黄色表层,经加工后粘贴在器物上再进行雕刻。雕刻技法主要有圆雕、透雕、浮雕、留青、深刻、浅刻等。品种有茶叶盒、笔筒、牙签筒、花瓶、烟具、糖果盒等。

在竹制实物(如扇骨、文具、对联、瓶盒等)在雕刻各种纹饰的一种工艺品。历史久远。《礼记·玉藻》,士大夫饰竹以为笏,是用竹于典仪,且有文饰之施焉。现知较早的实物,是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雕龙纹髹漆竹勺柄。晋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六朝齐高帝赐明僧绍竹根如意。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唐王倚家藏笔管,“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元陶宗仪《辍耕录》记宋詹成造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明清两代,竹刻得到更大发展,金陵(今南京)、嘉定(今属上海)两地,为当时竹刻艺术中心,名家辈出,各创一格。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现生产以浙江、江苏、上海、湖南、四川和广东等地为主。有浮雕、深刻、镂雕、阴刻、阳刻和圆雕等技法。一般先在刻件上画好墨稿,然后依稿刻制。产品主在有实用和欣赏品两类。并有一种用老竹根雕的人物、动物等形象,也叫“竹刻”,或称“竹根雕”。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