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帖”何时聚首 两岸故宫交流让中华文化延续

上个周末,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短暂会晤,吸引了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文化界的目光。不仅因为这是两岸故宫高层60年来首次正式会面,还因为被历史分成的“一宫两院”,将用什么方式互动,触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正式交流,让大家期待太久了。民间所说“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不尽准确,却道出了故宫一分为二后各有缺憾的现实。以“三希帖”为例,清乾隆皇帝收藏在故宫“三希堂”中的三幅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保存在台北故宫,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在北京故宫。“三希帖”何时可以同堂展?海峡两岸文化界期待久矣。

两岸交流已有20余年,台北故宫与大陆其他博物院有过交流与合作,却和北京故宫没有正式往来。即使在纪念故宫成立80周年时,两岸故宫也各自举办庆祝活动。原因无他,在“去中国化”当道的时期,珍藏着中华文明瑰宝的台北故宫,被某些“台独”分子批评“太中国”。如台湾媒体所说,故宫的存在,等于一再提醒台湾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使“台独”基本教义派狼狈。当时的台湾执政者不愿意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有任何瓜葛。

两岸故宫珍藏着同一来源的文物,注定彼此不可分割,双方接触是迟早之事。去年两岸关系出现转机,两岸故宫的交往已顺理成章。但是,身陷两岸60年的纠葛,故宫文物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故宫名称、文物归属等,都成敏感话题。其实,对于这些历史谜题,何必现在就急于找到最终答案?当下,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通过两岸故宫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让祖先遗珍得到更好的保存,后代子孙能够尽享其美,中华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此次两岸故宫达成数项共识,包括副院长联系制度、年轻人员定期互访、刊物互赠等,北京故宫还允诺将借给台北故宫29件文物,参加即将举办的“雍正大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预期两岸故宫依此循序渐进地开展交流与合作,“三希帖”等两岸故宫文物都将聚首有日。届时,诚如一位网友所说“祖先有灵,必将露出欣慰笑容”。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