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专家:过目60万件藏品 赝品竟达58万件

文物鉴赏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最近在全国进行收藏品鉴定活动后指出,“在我们过目的60万件藏品中,赝品的数量竟达58万余件。”

《扬子晚报》报道,王立军回顾任央视《寻宝》栏目专家组成员,前往全国42个城市“寻宝”的工作经历时,对目前中国国内文物市场的现状充满忧虑。

他说,如今国内参与收藏的人数已经达到7000万,藏家的热情绝不亚于“股民”。可是,在收藏热的背后,却充斥着造假、卖假、拍假,这些浊流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现在国内文物造假成风,已渐成产业化之势,历史上第三次古玩仿制高潮已经到来。

王立军表示,媒体对很多观众造成了误导,收藏被当成传奇故事来说,“一夜暴富”的神话不断被制造出来吸引眼球,这些都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藏品估价往往过高,藏家说20万,专家就说200万,这些过度宣传对文物市场的混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他认为,文物鉴定机构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目前中国文物鉴定部门大多“只对内不对外”,只负责对国家馆藏和发掘文物进行鉴定,不承担社会文物鉴定工作。因此,私人收藏者只能求助于社会上各类文物鉴定机构。

“我们下去‘寻宝’,有些‘三流仿品’,普通人看都知道是假的,竟然也有证书。有的藏家光证书就能拿出1000多张,但他的东西全是假的。”

由于门槛较低、法律监管不力,一些自发形成的民营鉴定机构,往往出于利益驱使,做出不负责任的“鉴定”。

王立军将鱼目混珠的专家队伍分出四种类型。“理论型专家”,文物知识很丰厚,但“眼力”不行,看不准;“老好人专家”,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好好好”,全是真的;“极左专家”,则宁错杀不放过,一律否定;“复合型专家”,不但“眼力”不行,人品更不好,只要给钱就开证书,还明码标价。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