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没落?低迷?发展?

忘了是在怎样的场合听到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对京剧现状的一段评论“京剧的尴尬境遇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衰减,类似的观点近年来不绝于耳。曾经奔走于京城各大拍卖会的笔者,禁不住由此及彼的想到了同样被誉为“国粹”的国画会不会重蹈京剧没落的覆辙,最终成为一种曲高和寡文化的象征。毕竟近年中国书画市场的低迷有目共睹。

怀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采访了“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郝竟存。初见郝会长,笔者未及寒暄就切入主题直接抛出 “时代在进步,传统怎么办;中国画会不会遭遇与京剧一样陷入弦断无人听的窘境;中国书画市场连续多年的低迷是不是其没落的先兆?”等一连串的问题。预想中郝会长会同很多长者一样,大声疾呼挽救传统文化,痛斥对舶来艺术的跟风追捧。但郝会长平和的态度让笔者颇为意外。  

国画非但没有没落,习画之人历史最高

“中国画毕竟诞生于中国,并且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门类,是最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的。有些人认为国画没落了,其实不然。在国画领域,从人才培养到画家创作、各级销售市场都没有出现断层,是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

“目前,中国国画界潜心绘画创作且具较高水准的职业画家粗略估算大概有数百人;认真研习并具一定区域知名度的画家亦可千计。中国画教育也相当普及,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设有国画专业,同时还有大批人在拜师自学。特别是孩童,学习书法绘画的也很寻常。可见,国画在我国并未失去根基。与之相反,目前习画的人数要远远超过中国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个性追求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是时代审美观念的改变,这是发展的必然并不意味着丢掉传统。

“国画追求神似和意境的创作思想也是毫不落伍的,当代西方艺术追求的正是这点。画家们熟练了具象的创作方式以后必然要转而追求意象上的表达,不再满足于只是‘像’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画出一些味道来。国画的创作思想还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当然那些并未认真研习、体味中国画基础和精髓而片面追求荒诞,以为越是看不懂越好的“前卫”国画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会有市场。

国画市场正经历着市场反作用的阵痛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国画已经走向没落的错觉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国画价格持续走低,与此同时油画价格暴涨。两者间巨大的价格走势的差异加之媒体宣传的误导,使人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其实,今天油画市场的如火如荼是金融资本、地方财团、国外投资、个人炒作多方合力的作用结果。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当代油画家作品被国外的博物馆、国家级画廊收藏的极少。”

“目前的油画市场正是十几年前国画市场的重现。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走向市场化,最先受到追捧的当然就是中国画,当普通民众的工资水平还在以百为单位计算时,国画的价格就已飙至万、乃至几十万,在当时不可不谓之“天价”。时至2003年,国画市场的炒作达到了极致,国画收藏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其实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众所周知,艺术品市场上存在着太多的人为因素,极易干扰收藏者对画作价值的理智认知。艺术品的收藏应以鉴赏为基础,艺术品的鉴赏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拍卖行笃笃的锤声使他们瞠目心动,大多数认都是不懂鉴赏,盲目追崇画家的名头、官职而忽视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这无形中埋没了精品,扭曲了对艺术价值的真正认识。”

“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有的现象——书画礼品化,礼品消费是书画价格暴涨的推动力之一,占据了中国画市场消费的很大份额。作为礼品书画很有优势,一幅画动辄上万、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这比送钱要高明得多。为了送礼,多高的价格都有人敢买,很多高价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也导致画作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严重偏离。艺术品市场作为考量画家艺术成就的重要尺度,已不能说明艺术造诣。”

“现在回头看当时所谓的‘全民收藏’不过是‘全民投资’或者‘礼品文化’的另一种体现而已。

“巨额回报、关系疏通在撼动收藏者理智的同时,也摧垮了相关从业人员的道德防线,进而丧失了对艺术应有的敬畏之心。艺术品市场的虚高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泡沫破裂不可避免。很多平民藏家为此倾家荡产,接踵而至的是国画市场持续多年的萧条,这都是违背市场规律带给我们的反作用,是对前些年爆炒行为的惩罚。”

“目前的市场冷静期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是有益的,不仅撇除了市场泡沫,也使收藏者的收藏行为趋于理性。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