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收藏发热:被溢价40倍的历史

“做报纸收藏的投资,玩好了一年也能带来十几二十来万的收益吧。”北京古董市场潘家园一家收藏书店段先生进入这一行早有好些年头了,从其言语中,显然感觉其所说的每年十几到二十来万是一个保守的数字。

“报纸的收藏一直以来都是冷门,”段对理财周报记者谈到,“这几年,日报的兴起也带动了旧报纸收藏的市场活跃气氛,除了正常的交易外,我们还经常被邀请去旅游区做展览,去高校做演讲,带来了一笔可观的附属收入。”言谈中,段略显兴奋。

据段先生介绍,现阶段市面上值得收藏的报纸从历史年限的长远来分,清朝末年的报纸相对值钱,其次,民国时期的报纸、红军的报纸、伪满洲国的报纸、新中国早期的报纸都是较为稀少且受市场追捧的报纸类型。

“报纸的市场价值的评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段老先生以其十几年的报纸收藏经验谈到,“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如:刊载有维新变法诏令的报纸,刊载有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新闻的报纸,刊载有西安事变国民党或共产党方面的报纸,刊载有伪满洲国成立新闻的报纸,刊载有新中国成立的报纸都有相对高的收藏价值。”

旧报纸素有“散装的百科全书”之称,它敏感地捕捉着历史进程中的细微变化,是对历史真实的还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资料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止于文字表面所传达的讯息,文章的语气情感都透露着那个年代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几年,收藏旧报纸在七大收藏中已经成为仅次于集邮的第二大收藏活动。作为文化载体的报纸的收藏价值正慢慢释放。

重大题材类报纸市场翻倍升值

“这两年重大题材类报纸的升值幅度非常大,仅去年一年,早期的重大题材类的报纸就涨了好几倍。”北京古董市场潘家园收藏书店段先生向理财周报记者举例道:“1949年的国庆题材的报纸目前的市价到了4000-5000元左右,而前年价格只在1000元左右。”

另从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秘书长彭援军那了解到,以神五、神六为题材的报纸的价值已经到了几十元,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该类报纸的价格就翻了三四十倍。“此类报纸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升值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彭援军说。

“这些具有重大题材的报纸之所以升值在于它非凡的历史意义,而重大题材的发现是一个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在别人看来只有豆腐块的文章很有可能记录了重要的历史进程的节点,而这才是报纸收藏的真正价值所在。”彭援军向理财周报记者分析,要收藏有价值的报纸,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报纸的内容和其价值,这样才能提升报纸的收藏价值。“如我曾不经意间在我所收藏的一份普通报纸中发现这么一则报道:民国政府批准成立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这在当时填补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空白,在中国汽车历史上是有标志性意义的。”彭援军透露,曾有汽车企业看中他的这份报纸,出高价欲购,但被彭援军拒绝了。

民国期间报纸未来升值潜力大

“民国期间的报纸在未来两年的升值潜力非常大。虽然清代的报纸相对来说更值钱,但是目前市场上清朝的报纸极为罕见,自然价值也很高,这对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民国期间的报纸比清代的报纸要相对充足,市面上还可以寻其踪影,但又比近些年的报纸要来得稀罕,因此,在未来两年内,民国期间的报纸的升值空间会很大。”北京古董市场潘家园一家收藏书店段老板向理财周报记者分析了他对当前报纸收藏市场的观点。

据段老先生介绍,目前市面上民国期间升值空间最大的要数红军长征和抗战胜利的号外。历史上记载长征时期只有《红星报》、《共产儿童》、《少年先锋》和《战线》四份报纸在1933-1935年之间发布的号外。另外,抗战胜利的号外以太岳新华日报社印行的日本投降号外最为有收藏价值。

旧报纸的收藏最大风险——怕见光

报纸变脆变碎,是因为它具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光线。

“16年过去了,收集的报纸堆得到处都是,连客厅的沙发都没有空着。让我烦恼的是,这些报纸全部起霉了,把家里熏得霉气重重。”长沙县泉塘村的石爱伟爱好看报和收集报纸,是当地出了名的“报痴”。“但是,又不能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纸就变黄”。石爱伟多年来都一直为这个问题所困扰,在缺少收藏条件的情况下,1000多公斤的报纸如何收藏让人头疼。

石爱伟说,除了发黄起霉,旧报纸常常变脆变碎让他觉得很心疼:“我尝试了很多种办法,可还是不能防止报纸的老化。”

“报纸的变黄是因为漂白纸张的二氧化硫分解的缘故。”长沙市图书馆阅览室工作人员李女士介绍,因为报纸的原材料是木材,含有的纤维素就迁移到报纸里“安家落户”,报纸所具有的韧性,完全是依靠纤维素的支持。因这些纤维素当初是用二氧化硫进行漂白的,慢慢就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使报纸变黄。所以尽量隔绝报纸和氧气的接触会减慢它变黄的速度。

此外,李女士表示,光线能和纸中的纤维起光化学作用,日子一久报纸会变脆,轻轻翻动就碎掉。针对光线,收藏报纸的市民可隔绝光线,或者改变光线的颜色使光线柔化,以此来延长报纸的“寿命”。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