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嘉国拍今春将推海捞瓷及古代玉器

一年的春季拍卖高峰又将如期而至,各位爱好瓷器的藏友,今春又打算从各拍卖公司浩如烟海的拍品中“淘”出哪些自己中意的宝贝?或者您会说,拍品虽多,翻来覆去仍然不过是那些老花样,而且“多”不代表“精”,滥竽充数的仿品赝品、已经多得令人厌倦。如果今年您期待的是精品、真品,并且是与这些老花样有所不同的“新鲜玩意儿”,那么笔者在这里要建议您在5月份的时候到山西太原走走看看,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山西晋通拍卖有限公司届时在那里联合举办的海捞瓷及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说不定会使您眼前一亮,并且满载而归。

说起“海捞瓷”,相信经常关注收藏界行情的藏家已经不会感到陌生了。而且近年国内已有海捞瓷器拍卖的先例,成交率不低。本次专场拍卖会定于今年5月24日至27日在山西太原举行,据中嘉国拍总经理董寓榕女士透露,即将上拍的瓷器共三百余件,以青花为主,全部为当时的外销瓷器。此次与中嘉国拍合作的委托方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来往于东南亚各国,得以接触并收藏到这些散落海外的出水瓷器,今年与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期望能通过拍卖的形式,使这些原本在中国烧造的瓷器精品回到自己的故乡,让它们叶落归根。

关于这批拍品的估价,董寓榕女士介绍说:“由于这批瓷器特殊的身世和它们所承载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虽然它们本是民窑产品,但定价不应该低于传世的同时代同等品相民窑瓷;另一方面,它们毕竟无法同更为精美的官窑瓷器等量齐观,定价还是以民窑瓷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另外拍品的具体品相对定价的影响也很大。我们在估价时,这些因素都会综合考虑在内。”

目前,对海捞瓷有所了解的收藏爱好者普遍认为,海捞瓷器作为一个在国内来讲较新的收藏项目,未来的升值空间还很大。综观近年来民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呈现的是一个稳健上涨的走势,而海捞瓷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窑瓷,比一般的传世民窑瓷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其价格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国外收藏者对出水的中国外销瓷器的兴趣几十年有增无减,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捞瓷本身的价值。毫无疑问,看好海捞瓷器的升值潜力,也是众多藏家迅速接受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除海捞瓷外,中嘉国拍此次还将上拍一些罕见的明清两代官窑精品。其中第113号拍品青花缠枝花纹梅瓶,可为代表。该瓶为清乾隆时期官窑制造,高53.2厘米,口径11.5厘米,瓶唇口微撇,颈稍长,丰肩腹微下收,圈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方印款。自颈至腹青花绘缠枝花卉,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一周。造型周正,气度不凡,釉质肥厚润泽,青花色泽青翠,绘画精致,胎质细腻,实为一件珍贵的青花瓷作品。众所周知,乾隆时期,官窑工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创造性的阶段,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华缛多姿,而这件青花缠枝花纹梅瓶,正是这一时期官窑大器的典型代表。该件拍品估价为88万元。

此次联合春拍推出的玉器也颇为可观。包括玉牌、玉佩、玉摆件、玉勒子等,年代上至红山文化时期,下迄明清,跨越数千年,数量虽不多,但每件都是至精至美的上乘之作。

海捞、官窑、古玉,无疑是此次中嘉国拍春季专场拍卖会的三大看点:官窑的价格走势今年怎样?古玉的市场行情如何?今春的专场能否在藏友中间引发一轮“海捞热”?这些问题都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附:海捞瓷小知识

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据史料记载,清初的1729-1794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便把4300万件中国瓷器运往欧洲销售。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商船云集之地。汹涌的波涛和连绵的海战,吞没了无数商船,使这些精美瓷器沉睡海底达数百年之久。今天的人们把它们打捞出水,使它们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捞瓷”。“海捞瓷”的质量较好。整体画面繁而不乱,又将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结合在一起。当时,一方面有非常优秀的烧造工匠,另一方面国外特别是欧洲,订购的价格非常高。所以外销瓷都能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