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文物”的泛滥

在当下的拍卖市场,从海外回流的文物几成泛滥之势,这固然是国内艺术品市场繁荣的表现,可是入境的大量文物中,又有多少精品和真品?

“海归文物”的泛滥

6月7日的中贸圣佳春拍上,一对清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多穆壶”拍出了9072万元的高价,创造了珐琅器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

手表为什么贵,也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疑惑…… 女装品牌二线男装生死

世界公民都是顶级房产收藏家 野性撩人 世界顶级名模中的宠儿玛丽莎 Paul Poiret 时装之王归来 世界8大神奇房子 绝对怪异 超模演Dolce&Gabbana秋冬女装 何种职业最容易与富豪亲密接触这是一对呈竹筒形的多穆壶,斜口、圈足,颈部有龙首鱼尾柄和龙首,颈、腹部是天蓝色珐琅釉为底,装饰掐丝折枝莲纹,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内胆为银制,圈足外壁刻有“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被专家鉴定为清代乾隆时期养心殿造办处为宫廷定制的御用品,很可能是英法联军或八国联军掠走的文物之一。类似形制的掐丝珐琅多穆壶,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不多见。

天价、稀罕,都不是我们关注这件藏品的原因,我们更关心的,是它从英国回流的身份和它代表的现像:海外回流文物的泛滥。

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日趋变热的今天,“回流”文物已经成为拍卖场上的熟面孔,其数量已接近艺术品年投放量的一半,甚至是回流文物的拍卖专场,近来也并不少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国内艺术品的行情看涨,二是国内征集文物难度大增。国内拍卖公司的增多,又导致竞争加剧,“好货难求”是目前各拍卖公司共同面临的现状。为了征集到更多艺术品,拍卖公司的视野自然会转向国外,从而使大量散落在海外的艺术品回到国内拍卖。尤其是散落在东南亚、日本、欧美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文物。

这些海外回流的文物,在拍卖公司和某些专家的宣传下,似乎成为了无需质疑真实性的精品。甚至,将之视为了艺术品市场的夺宝奇兵,“从根本上改写一百多年来中国文物古玩外流的历史,不仅对国家馆藏文物是个极大补充,也使许多珍贵艺术品由此进入民间,培育出一个巨大的市场,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踏上回国之路,的确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整合有所益处,可是,不得不看到的是,回流文物泥沙俱下的现象,不仅并非所有的海归文物都是精品,甚至还充斥着数量不少的赝品。

前几年一些海外人士把国内市场上的赝品带出去,几年后,摇身一变成了海外回流文物。此外,有不少古董商将国内仿制的瓷器送到国外拍卖行上拍镀金,即便流拍,回来时拍卖目录上也会赫然标注:该拍品曾于某年在某国际著名拍卖行拍卖。此前还曾有南方一家公司打着国外某协会旗号从美国征集到了一批书画,在媒体上发布消息,号称这批文物“如何珍贵,均堪称国宝”等,但经权威部门查验,发现这批东西价格很低。

其中最知名的闹剧,当属四件所谓“回流国宝”的赝品风波。拍卖前,“国宝”还接受故宫博物院、鄂州博物馆、台湾文物专家现场鉴定,总估价为7000万。结果在拍卖前夕被文物局叫停,重新鉴定的结果是,三件被定为仿品,一件没有定论。

这些惨痛的事实,要求藏家们不得不注意,面对海归文物,面对专家们的权威鉴定,面对拍卖公司的天花乱坠,一定要仔细地擦亮眼睛。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