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行情与亚洲金融风暴

一块在民间话语系统里属于石头的硬玉,并不具备在全球金融市场替代货币的流通性,却可以在中国古玩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甚至马路边的地摊上制造神话,在近三四年里至少疯涨数十倍。同时,成千上万有玉文化背景的中国收藏爱好者敢于以身家性命抵押而冲进去。其中的奥妙真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翡翠行情与亚洲金融风暴

两年前,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全国热映,引起观众哄堂大笑。重庆工艺品厂厕所里偶然发现的一块翡翠,引来各路强人的搏杀。工厂方面期盼这块石头能救活企业,而江湖大盗则费尽心计要攫取它。这部颇具黑色幽默的片子,无情地嘲讽了故事中人。它以喜剧的形式,折射出当下无数中国人对财富的强烈渴望和丰富想象。那么,一块石头何以具有魔咒般的迷惑力?

简单地说,远古时先人以贝壳、兽骨、树枝装饰自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具有了开采能力,中国人就因地制宜地玩起了玉。欧洲人玩的是宝石和钻石。独立发生的中国文明与玉的缘分是久长的,或者说玉见证了这种文明的产生与延续。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开始就玩开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一路玩到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汉唐宋和明清两代,然后是奔小康的今天,在时间上延续一万年之久,在涉及面上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再考察器物本身,则从祭祀通神的礼器玩到王公贵族的权力象征和佩饰、寻常百姓的避邪之物,越玩越精致,越玩文化内涵越深厚。在文物界还有人提出:除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外,中国还应该存在一个贯穿时间更为漫长的玉器时代,这个观点在史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种器物,以文化的形态呈现,中国的玉文化是最经得起质疑的。比如最初的玉器已经出现了很高的美学形态,到了夏商周三代,从考古发现的遗存来看,文化内涵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器型之大气,绝对令人惊叹。特别是玉器的制作方法,至今还是令人着迷的文化之谜。在这种玉文化长久熏陶下的中国人,对玉器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崇拜冲动,更不要说痴迷于附着在玉文化上的种种信仰和神话了。再从人生境界上来说,君子比德于玉是一种潇洒。而备受磨难的中国人还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就以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来说事吧,中国人最先感兴趣的是翡翠而不是白玉。城隍珠宝总汇总经理赵德华是一个在中国珠宝业可以呼风唤雨的大内高手,他入行时间长,眼光好,人缘广,专业知识丰富,现任城隍珠宝总汇总经理,又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协会副会长。在沉香阁路、丽水路这个中国最大的珠宝黄金商圈内的一间办公室里,他为记者梳理了一遍当下这波珠宝玉石上涨行情的经过。翡翠是外来宝石,在中国人的收藏序列中其实时间并不长,是明代才进中国的,但经过清代和民国社会各阶层的玩赏,加上其稀有性和加工后的观赏性,在民间有了一个尊崇的地位。有两个人对翡翠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没,一个是慈禧太后,另一个是宋美龄,后者在官方场合一直佩戴翡翠饰品,仪态万方,光彩照人。

据上海文物商店一位老法师回忆,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市场上的翡翠并不多。原因是文革时为了创汇,文物商店将不少库存翡翠饰品通过广交会等渠道出境,当时的价格之低,今天的老法师一旦提及,都想抽自己的耳光。记者在90年代初还在文物商店里买到用清代翡翠加工的饰品,价格不贵。但此后的两三年里,翡翠的市场行情陡然蹿起。

这里有几个原因,赵德华向《新民周刊》分析说,国门打开之后,从缅甸引进翡翠原料比较方便了,原料的丰富直接导致产品的增多,使老百姓拥有翡翠饰品成为可能。第二个原因更直接影响到供求关系,那就是香港、台湾等地的经济出现繁荣,当时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商人也可以来大陆投资办企业,他们成了最有实力的客户,当然也不排除炒作的因素。到了90年代中期,翡翠行情达到顶峰。想不到紧接着亚洲金融风波骤起,翡翠行情快速跌落,在低谷惨淡盘整了10年光景。现在随着国内消费群体的增加和市场发育成熟,翡翠饰品又在短短三四年里探底回升,而且涨幅惊人。10年前足金每克120多元,现在的牌价是240多元,但翡翠翻番不止一倍。不过它只是从高峰快速跌落后的反弹,还没有回到90年代中期的水平。

身为当家人的赵德华每年要到中缅边境市场上去采办原料,这两年看到的情景也让他心惊肉跳。以前他看到国内商人合伙赌玉的话,一般投下数百万元,在当地就会当作新闻传遍四乡八邻了。今年我在那里看到两个来自浙江的商人,分别投入1400万欧元(现在市场上更倾向用欧元交易而不是美元)赌了两堆原石,那么这个数字就达到1.5亿人民币了。这笔由几个人合股的巨资投下去,即使赌赢了,开发成产品再进入销售渠道的话,也要经过10年时间实现获利。由此可见,对市场最敏感、对成本核算最精明的浙江商人,对翡翠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这个过程隐含的信息相当重要,如果解读一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珠宝商将原石开发后,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每年只做成一两件产品投放市场,而不会一下子投放造成饱和,表面上看他的资金流动性相当低,运作成本很高,不过他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获得补偿,那就是压在手上的原石,是可以确保每年增值的,这个道理就跟投资房地产一样,物业涨价部分一定大于银行利息。

石头的文化含量

有了以上文字的铺垫,那么读者一定能理解近三四年来玉的行情快速提升,有内在的和外部原因,也可以从翡翠的行情走势上获得参照。

当下人们所说的玉,主要是指新疆白玉,新疆白玉被誉为中国帝王玉,因出产于和田,又称和田玉,其中以洁白温润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振峰的评估是:新疆白玉在近20年里至少涨了1000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商品有如此骇人的涨幅。

赵德华对这个结论表示同意,不过他补充一点:这个升幅不是在20年里匀速上扬的,而是在最近几年快速完成的。如果画成曲线图的话,会看到这是一根七十度的响尾蛇直线。

若要分析这个奇迹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钻石、宝石、铂金等外来饰品的涨势也已经完成了第一波,而白玉的价值似乎刚刚被发现。其次是,同为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珍稀玉石,翡翠的涨势已经相当惊人,有人认为空间不大,而白玉的升势才刚刚开始。再次是,黄金饰品虽然也在涨,但黄金的定价权不在中国。加之它是天然的货币,牵一发必定会惊动全球金融市场。一个资本市场开放的国家在和平环境中单独提价,无疑引火烧身。还有一些原因也不可忽视,比如瓷器、字画、家具、青铜等古玩的价格已经很高了,而且赝品充斥市场,让爱好者防不胜防,作为投资的载体,风险在加大。而白玉过去是帝王们享用的,象征性很强,特别是那个乾隆皇帝,玩玉玩到不惜工本的地步,所谓的乾隆工,已经成为中国玉器加工的巅峰样本。上行下效,中国的玩玉者就越来越多,并大大提升了玉的文化含量。今天人们收藏玉,很大程度上还考虑到材料本身价格的坚挺性,它缺少恒定的参照物,投资风险较小。所以说,升值空间已经打开。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赵德华提醒记者,玉文化的核心发生区在中国,有8000年历史,同时扩散到亚洲,但涉及范围较小,有一定的垄断性。它在经济低迷时是不利因素,在经济繁荣时就转化为有利因素。也就是说,一定规模的资金就可以轻易炒上去。当今中国就具备了这个大环境和硬实力。

奥运会与玉价上涨

5年前,在城隍庙旧校场路有几十家挤作一堆的临时商铺,这是一个由河南商人组建的玉器市场,他们给上海的收藏爱好者带来的是玉雕摆件和饰品,但当时市场反应冷淡。惨淡经营了两年,河南人撑不下去了,每逢周末会举行荷兰式拍卖。一老板手举一件重约两公斤的玉雕辟邪示众,从2000元起叫,1800、1600、1200、1000,一路下跌至200元,还是没人应价,最后报出20元的地板价,老板看到的仍然是围观者的一脸坏笑,只得粗着脖子大吼一声:他妈的,老子不卖了。当即将宝贝摔在地上,作出了对玉碎一词的生动诠释。

这些玉器的材料一般以辽宁岫玉、河南独山玉、陕西蓝田玉和甘肃酒泉玉等为主,质地稍差,雕刻粗糙,工艺价值不高,再加上当时的白玉行情还没有起来,不被人们看好是讲得通的。钱振峰对《新民周刊》说,现在白玉的行情一起,也将这些玉石的身价带上去了。

中国人喜欢一哄而上,在收藏这档事上尤其容易头脑发热。白玉行情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发飙,谁也说不准,但有一个标志性事件举世瞩目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是2003年8月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公布了会徽。那是一枚闪亮的中国印,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和柔美的辐射力。而这枚超级大印章正是用和田玉雕刻的,从此,中国市场上的白玉开始了一波强力上升。4年后,奥运会奖牌也开始制作,采用金属与青海昆仑碧玉巧妙结合的金镶玉传统工艺,再一次借助强烈的文化信息在民间掀起爱玉藏玉的高潮。

据内业一位老法师回忆,2004年夏天,新疆和田地区举办首届玉石旅游文化节,内地和境外收藏爱好者来了许多,一位浙江老板以50万元购得一块重1.8公斤的白玉籽料,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还有一条更轰动的新闻是,当地一位名叫阿巴拜克的老农民在和田玉龙喀什河采到一块重达71公斤的籽料,浑身洁白无瑕,堪称玉中精品,按当时每公斤价值10万元计算,这块玉石价值高达800多万元,很快被一收藏家买走。

徐振峰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新疆山料每公斤只卖到3至4元,籽料每公斤也不过50元至100元。在2004年,一般的新疆和田籽料是每公斤2万元,半年后立马蹿至每公斤5万元。连山料也一路狂奔,2003年山料的价格是每公斤300至400元,两年后在矿区就跳到每公斤600至800元,经过各流通环节层层加码,到上海就升到每公斤3500至4000元。

赵德华对《新民周刊》说:新疆和田玉按生长形态分作山料、山流水玉、戈壁滩玉和籽玉,其中籽玉最佳,目前已经涨到每克上千元,如果是世所罕见的精品,每克则轻易突破3000元。现在足金每克是多少钱啊?新疆羊脂玉大大超过黄金啦。

谁在购买白玉?

谁在购买白玉?赵德华从这几年城隍珠宝持续旺盛的销售情况分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时尚消费类,主体为都市白领及工薪阶层青年人,他们一般以购买饰品为主,对玉比较爱好,但不一定有更深的了解。消费价格在几百元至上千元,图个时髦,好看就行。第二类是商品保值类,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收藏爱好者为主,他们开始讲究玉质和工艺,饰品要好看,如果是原料的话,则比较崇尚籽料、羊脂白玉。买回去一件东西,希望它能够保值,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升值。第三是投资收藏类。这部分消费者是实力比较强的,有不少民营企业家,他们看中的是白玉的稀缺性和玉雕工艺的精美程度。他们起点高,出手大,几百上千万投下去的也不少,投几十万的根本不敢在人面前说。如果自己不怎么懂,也会请专家掌眼。他们有经济头脑,会还参考国际市场的行情,主要是香港的拍卖价。这些人往往会走在市场前面,有些拍品的成交纪录也是他们创下的。他们可能是行情的主导者。他们一般会做一个预算,购进白玉后是准备长期投资的,或者作为公关的重磅筹码。

在记者一再要求下,赵德华对几档客人的购玉豪举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但有一条,决不透露客人姓名,我要遵守商业道德。

一位姓费的美籍华人,在2005年以68万元购买了一件产自扬州某玉工坊的百子瓶,现在同样的玉瓶价值至少300万元。

一对落户上海的退役运动员夫妇,在投资房地产掘到第一桶金后返身投资白玉,但他们一开始并不懂,在城隍珠宝服务员的细致介绍下,买下大量白玉手串和摆件,现在购买原料,外发加工,做起白玉生意。

一位新加坡华侨,因为在上海有房地产项目,经常来城隍庙淘宝,来上海几天,就在城隍珠宝转悠几天,光去年就在赵总的指点下购买了100多万元的白玉饰品和原料。最近他在店里看中一块重161克的羊脂白玉,虽然柜台标价48万(每克超过3000元),他也志在必得。但赵德华无意出让,因为这样的绝品在整个店里绝无仅有,没有更好的,他不肯出手。这位新加坡商人每隔一段时间要打电话来询问,一旦赵德华有所松动,他马上坐飞机来买。

就在前不久,一个时髦女郎手提两大袋人民币冲进店来,以96万元买下数块籽料。接着有一位老板娘以40多万元买下一块重180克的籽料。

看来民间资本已经热情洋溢地进入这个领域了。记者说,资本到哪里,哪里就疯狂。

赵德华深以为然。不过我要告诉你,到我这里来购买白玉的还不能说代表了最强大的资本力量。资本按照它逐利的本性,早就去产业链的上游挖掘最丰厚的利润了。

决定白玉价格的几大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宝玉石工艺行业在国有体制改革的阵痛中惨淡经营,人才流失严重,不少玉器厂的雕刻师被迫转行,到饭店雕刻宴会上用的萝卜。据我所知,就在这时有一个台湾人来到长江三角洲一带,出高价包下数位实力派工艺师。他出钱采购原料,然后将工艺师们集中在某处潜心创作,作品统统收购。这样,工艺师们获得了10倍于原有企业内的收入,而他则在10年时间里收藏了数量可观的一流作品。赵德华告诉记者,这位台湾商人还将最新的国际宝玉石加工资料给他们看,进行分析对比,大大拓宽了他们的眼界,提升了审美水平。如果我们从大的方面说,他这个举措对提升中国玉雕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数位工艺师在合同期满后自己办起了工作室,而他们的徒子徒孙也成了今天玉雕行业的中坚力量。

这位台商是否一直捂着不动呢?记者问。倒也不是,他现在开始慢慢出手了。赵总说。

有人认为白玉行情已无太多上升空间了。白玉的价格是中国人定的,有区域性和局限性,流通性不比其他投资品种强,泡沫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人甚至预料,2008年白玉市场会崩盘。

对此赵德华认为不必相信这种颇具迷惑力的说法。白玉行情的上涨,是对长期来价格低迷的报复。决定白玉价值有几大因素,首先是材料的稀有性,新疆和田玉的开采已经有8000年历史,据文字记载,从夏商周到建国后总计产量也就9968吨。建国后,国家在叶城、和田、于田、且末等矿区有计划地开采,使产量大增,从50年代到90年代,开采量为9459吨,接近古代数千年开采的总和。此后,由于国家对滥挖滥采进行严格控制,年产量在150吨左右。现在由于矿源骤减,以和田玉的年产量算,每年也就1吨左右。

其次,玩玉在今天出现了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玩玉雕,工艺师的优秀作品成为市场抢手货。大家知道,由于师承关系、技术培训等因素,现在名家名作价格一路攀升,千金难求。好的玉雕作品可以遮掩它的天然缺陷,增加它的文化附加值。比如一块玉,材料值10万,经名家之手一刻可以卖到30万。另一种是玩材料,比如带皮色的上佳籽料,本身也很美丽。于是我们将它们做成手串、挂件或清供摆件等,以材料本身之美取胜。

其三,玉器是一种相当感性的玩物,你喜欢它,就会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它身上。有些企业家认为,玉雕可以带来好运,所以购买玉器的积极性很高。有些老板佩了玉器后,第二天就做成一笔大生意,他就认为是玉器给他带来财运。还有些人为了辟邪,买一块没有刻字的玉牌挂在脖子上,以为可以无事了。同时,老百姓对玉的爱好也与日俱增,热情不可阻挡。

第四,中国的玉文化开始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了。在香港拍卖市场上,近年来的玉器--包括古玉和新玉,成交价不断创新高,买家中就有不少外国人。

风险在哪里?

历史地看问题,任何一种受到全民狂热追捧的玩物在都有造假劣迹。书画、陶瓷、青铜、家具等收藏故事都惨痛地说明了这个规律。90年代中期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大量B、C货,翡翠饰品就此掉头向下。今天白玉也不例外,市场上遍地的假货让爱好者摸不着方向。自古以来就有玉糊涂一说,今天造假的技术更加逼真,更加疯狂,让人们防不胜防。

我们城隍珠宝总汇在开业时就以珠宝玉器为经营重点。但我发现消费者跟营业员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们这里的玉是真的吗?这就说明玉器与黄金饰品不一样,保真是顾客关心的首要问题。赵德华说。

那么今天的作伪手段有哪呢?赵德华认为,老玉,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做到扬州工乾隆宝瓶。一般的消费者不敢碰。他们容易上当的是新玉,新玉往往在材料上狠下功夫,新疆白玉从品质上分,可分为优质籽料,也就是羊脂玉。其次是一般籽料,还有山料、山流水和戈壁滩料等。作伪者就用俄罗斯玉、阿富汗玉、独山玉、岫玉、密玉、晶白玉、青海白玉、汉白玉甚至玻璃(料器)冒充和田玉。阿富汗玉不能称其为玉,质地很松,几乎不能雕琢。赵德华说。

同样是新疆玉,为了卖个好价钱,不法商人也会用山料冒充籽料。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染色,俗称二皮子,以植物或化学染色法做出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皮色。二是打磨,将山料的楞角打磨掉,看上去很圆润。但在放大镜下细看,染色和打磨的都不自然,没有沁色层和芝麻点。

材料的优劣,价格相差何止数百倍,看走眼损失就惨了。以合理的价钱收藏优质原料和优秀作品,永远不会输。赵德华说。

为了提高消费者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将消费者从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引向购买工艺收藏品,除了请老法师坐堂为消费者鉴玉外,城隍珠宝还在店内辟建了一个玉文化展示馆,展品从各种矿石材料到大师级玉雕作品,图解了一块原石从昆仑山流到山谷或河中及至戈壁滩的亿万年过程,还揭示了十几种玉石作伪手段。还邀请部分消费者远赴云南、新疆实地考察,邀请行业专家开讲玉文化专题讲座,一年一度还会策划举办两岸三地玉器精品展。特别是邀请东视文艺频道摄制组前往新疆和田拍摄制作了专题片《中国玉》,播映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最后,赵德华提醒《新民周刊》读者,爱好者买玉,最忌一时冲动。有时候我在店里看到有消费者大摇大摆冲进来,将一捆钱砸在柜台上,嚷着要买最好的籽玉,我就问他是否玩过玉?回答是一天也没有玩过。那么我就请他先收起钱,看一看楼上玉文化展览后再冷静想一下,过几天再来考试。所谓考试,就是我拿出一真一假两块玉让他鉴别,如果他看得出真伪,我就同意他买。否则在这里花大钱买了真品也会整天睡不安稳的。一句话,防范风险的关键在自己啊。

玩石头的老范

玩玉不能光着眼于投资,更不能幻想一夜暴富,而是要从中国数千年的玉文化中理解一块美玉的价值。

一个资深知青的白玉缘

如果将范耀彬划为知青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资深知青,1963年就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在农一师,靠近阿克苏。2004年回沪,2006年办妥了手续。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将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那里。岁月在老范的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记,使他的脸庞呈现出一种崖壁般的沧桑。范耀彬在戈壁滩上睡过地窝子,在胡杨林里赶过牛车,在修理连当到工人。改革开放后,他先是当了协作办主任,后来以经贸委主任的身份同时腰挂四个局的大印。退休年龄一到,老范就很利索地退下来,一点也不恋槽。

研究和田玉对于老范而言,已经坚持了40多年,在别人对白玉还没有重视的时候,他就举着一枚高倍放大镜在细细琢磨了。现在他收藏的白玉相当可观,在今天白玉疯涨的背景下,有人猜测他的身家差不多上亿了。这一点也是他回上海后一直低调的原因,其实我向来如此,不喜欢到处吹。许多记者来采访我,都被我谢绝了。出镜?那是电影明星的事。经过记者多次请求,他才同意接受《新民周刊》采访。

老范收藏的第一块玉是在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阿克苏非常简陋的玉市场里看到一块籽料,被它的美丽皮色深深吸引,就花了1000元买回来,从此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之前,他已经开始研究钱币和宝石。新疆是一个资源大区,自古出产宝石,比如红蓝宝石、海兰宝石、刚玉等。当时原石的价钱不贵,老范就买来研究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还会切割开来分析剖面结构,渐渐养成了浓厚的兴趣。

范耀彬一有空就在阿克苏的玉市场里转悠,当时玉真便宜,小的才几块钱,大的才几十几百,上千一块就不得了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工资在全国算是比较高的,八类地区嘛,但在80年代初也就一百多元。老范说。因为痴迷此道,也因为整个农一师只有他一个人钻进石头堆里鼓捣,在阿克苏老范的名声就越来越响,并获得石痴的雅号,外乡人来到阿克苏的街头,只要说一声找玩石头的老范,当地人就马上领你找到他。

当时新疆也有玉雕工艺品,看上去也从扬州、苏州师傅那里偷到一点东西,但总体上比较粗糙,有些根本不堪入目,那么老范就玩原石。通过恶补书本知识,他慢慢熟悉了玉石的演变历史、品种和矿点分布等情况,照行内的话说就是有眼光了。

鉴玉要有怜香惜玉之心

鉴玉,要具有三方面的知识。老范说,第一,地质学,第二,岩矿学,第三才是工艺美术。你要知道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亚洲中部,由新疆地界入青海、四川。全境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昆仑山自古就有万山之祖、第一神山之称,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撞击、挤压的产物,成形已有2.2亿年。一块玉石从昆仑山上滚下来,经过滔滔洪流的推动,落在玉龙喀什河或喀拉喀什河里,经过数千万年的冲刷、浸润和分化,其间还会遇到河流改道,河床变窄,河流干涸或者再经过洪水的推动,一直推到戈壁滩上,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不经意间决定了一块玉形成山料、山流水、籽料和戈壁料。

老范躲在家里白开水加冷馒头啃书本时,阿克苏市场里的商人还讲不清楚这些深奥的理论,于是就给老范提供了机会。

老范拿出几块美玉给记者看。一块是白、黑、黄、红四种颜色集一身的籽料,虽然只有150克,却非常罕见。还有一块是重3.5公斤的黄玉,是他在叶城一个山沟沟里看到的,藏玉人并不懂这块石头的价值,只知道是上辈人传下来的,可能还腌过泡菜之类的东西吧,只见它表皮呈现一种自然风化的沧桑感,但实际上并无风化,相当精美,老范以想象不到的低价抱回家,然后将它立起来,石头马上有了魂魄,好似一座陡峭的山峦耸立在他面前。更让老范得意的是一块重19公斤、长56厘米的白玉,2000年老范看到它时,被玉商扔在一个角落里未加关照,老范以很低的价格买下。请人给它配了一个红木水波纹座子,远看似一条远古时代的荦荦大鳌,充满了西汉石刻的粗犷韵味。后来一个以绰号柯大侠威震天山南北的玉商看到后一声惊叫:老范,这块玉我早就看到了,本想买下后两头一锯做一个玉枕,后来又觉得不好玩,没有买下。想不到你这么一来,它就被你救活了。现在,有人愿以数百倍的价格请老范转让,老范当然不为所动。

意外邂逅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但也有失之交臂的遗憾。老范说。那是在2001年,他在玉市场里看到一块重3公斤的籽料,皮色之鲜美,无法用语言形容,通体翠绿,绿得跟大棚里的蔬菜一样,皮色是鸡蛋黄,两种颜色一交融,漂亮至极。玉商开价800元,老范掏遍每个口袋,还缺一点,但玉商就是不肯通融,过一天再去,被人抱走了。现在这块绝无仅有的美玉至少值80万。

老范回上海时,带回了1000多枚高质量的和田白玉,在家里搞了一个陈列室,这可能是全国私人收藏最齐的玉石标本,还有许多玉料只得堆在沙发下、床底下,供他随时抚摸把玩。我知道你要问这些白玉值多少钱?告诉你,我带回的可能是全国个人收藏中最齐全、最有矿物学分析价值的白玉标样,在我眼里,它们首先不是钱,而是美丽的石头,也是我的生命。

老范虽然离新疆数十个如数家珍的白玉矿点远了,但机会并没丧失。刚回上海不久,老范得知静安古玩城开张,就去看新鲜,花250元买下一块白玉,出门又走到电视台对面的奇石市场,被一个熟悉的老板看到,知道老范是白玉专家,硬是从他手里买走,给了500元。老范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推回家后跟妻子说,哈,我跑了两站路就赚了一辆自行车。还有一次他在古玩市场里以1000元买了三块籽料,转让一块收回成本1000元,另两块等于白得。这样的故事,在老范身上相当多。

精雕细琢终究不及上帝之手

老范回上海不久,白玉的行情就疯涨起来。新疆玉商喜欢来上海这个大码头交易,事实上从三四年前开始,上海就成了全国最大的白玉集散地,而且按照市场规律,价格反而比产地便宜。新疆玉商一般扎堆借宿在浙江路、北京路一带的旅馆里,将拷克箱里的白玉堆在床上,等候下家上门看货,有真品也有赝品,还有皮色作假的所谓籽料,全凭你的眼光了。有一次老范来到一家旅馆里,看到一个玉商铺在床上的玉料开价奇贵,而有一堆小料堆在电视机旁,他锐利的目光扫到一块深褐色的糖料,这块玉貌不惊人,但老范心里有底,肯定是世所罕见的奇材,遂以四位数的低价购进。回家一切割,果然内芯晶莹剔透,稍假时日就可加工为旷世奇珍。一位玉雕大师看到了,硬从他手里买下切割后的大半块,现在据说这块糖料经加工后,索价高达几十万。

其实上海这个平台很大,机会也很多,有准备才有机会。玩玉、藏玉的人也越来越多,盛世藏玉嘛,那么如何引导大家玩理性消费,收藏好玉,鉴赏好玉,就成了我的使命。老范说。但是,我一般不给人家鉴别真伪,这会带来许多麻烦。在新疆时我就吃过亏,人家拿一块玉给我看,我心直口快地说:这不行,一半价也不值。那人再去跟玉商说:范局长看过了,不值,退货,这样就会断了人家的财路。我经常在老年大学、同济大学讲课,把我收藏的标样带去让大家鉴识,我希望玩玉的人先弄懂理论知识,不可有买来后马上升值的想法,玩玉不能光着眼于投资,更不能幻想一夜暴富,而是要从中国数千年的玉文化中理解一块美玉的价值。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