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成法定假期 端午艺术品内涵多
东方网6月8日消息: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将首次作为公众假期。6月7日到9日的端午节假期,许多人或许会由于种种原因放弃出行而选择在家度过,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不妨可以关注一下与端午等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品,从近期拍卖市场来看,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艺术品投资的新内涵。
今春“端午”唱主角
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屈原。其实,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只是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龙舟竞渡”是最主要的习俗。赛龙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瘟疫。每逢端午,往往村村出动,水推龙舟,岸涌人流,场面颇为壮观。可惜的是,古时竞舟场面,早已成为了历史。今天,我们只能从有关的藏品中了解到当时的盛况,从今年春季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有关“端午”的艺术品纷纷拍出高价,成为了拍卖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仅仅在“皇尊瑰宝──清代宫廷珍艺专拍”专场,就有两件与端午节有关的艺术品拍出高价,其中清乾隆?黄地轧道锦纹粉彩开光式“婴戏龙舟”图璃龙耳扁壶一对,以3168.75万港元成交;清乾隆·御制缂丝“龙舟竞渡”图(一对),成交价也达到了592.75万港元成交。
婴戏龙舟图案自乾隆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而在乾隆瓷器中的“婴戏龙舟”图最为罕见。水面上两只龙舟竞赛,岸上儿童摇旗呐喊,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场面十分热闹。、小童们手中分别持有萱草、佛手、寿桃、铜铃、爆竹、铜磬等物,此碗在婴戏画面上将“吉庆有余”、“岁岁平安”、“荣华富贵”、“驱邪祈吉”等多处吉祥语暗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对类似的扁壶在2007年英国的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拍卖行上,以76万英镑(约合912万元人民币)成交,此次成交无疑将类似的题材的艺术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乾隆时期的宫廷档案记载,端午节这天,乾隆皇帝冠上戴艾草尖,身穿蓝棉纱袍,红青棉纱绣二色金龙褂。拴龙舟大小荷包,五毒小荷包。皇后、皇太后及宫中女眷头上戴五毒簪,艾草簪,绸布制的老虎簪。宫内的陈设无不体现端午节的特点:墙壁上挂的是龙舟呈祥缂丝挂屏,桌上摆大青葫芦音乐座钟,瓶内插五福五瑞花等等。像此次拍卖的这件清乾隆?御制缂丝“龙舟竞渡”图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件艺术品,展现了千舟竞技的激烈场面。
投资“端午”看技艺
其实,综观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关端午节的艺术品也经常会有的好的表现,而影响买家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端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在2004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中,一件清嘉庆?铜胎画珐琅百子鼻烟壶,估价5万至7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7.6万元,画面不仅描绘了龙舟竞渡、端午食粽、敲锣吹打等各种场面,而且更加令人称绝的是,画家在不足方寸的鼻烟壶上绘制了动作各异的100多个人物形象,他们与小桥、流水、垂柳等自然景物被安排得协调恰当,给人以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画面之感,体现了精湛的技艺。
在绘画方面,元代画家吴廷晖曾经绘制过一幅《龙舟夺标》的作品,其中展现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的场面,主龙船装饰华丽,前后两舟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目前这幅作品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宋到清,比较著名的画还有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宋人《龙舟图》,元人王振鹏《龙舟竞渡图》等。在2001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龙舟夺标图》成扇,估价12万至15万港元,成交价达到了46.575万港元。图绘楼台魏巍,湖水环绕,拱桥横跨,众多龙舟奋力竞渡夺标的生动情景。场面宏大壮观,人、船众多,旌旗招展,鼓乐齐奏,一片观乐紧张气氛。全画用笔工整严谨,楼台、龙舟俯仰曲折,细入毫端,人物虽小,然各尽其态,引人入胜。
除了龙舟之外,通过绘画表现端午节时插香蒲和艾草叶的情景,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由于这两种植物具有“有驱邪毒、避凶瘟”的含义,因此将这类绘画挂在画中,常常具有辟邪的含义。像任伯年《端午图》立轴在2006年广州嘉德的秋拍中以19.8万元成交,而在2005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的成交价只有16.5万元,上面的题跋为“清任伯年先生兼善人物花卉多种画,此写端午节礼俗清供图真迹,晚年墨妙不可多见者”。
传统文化成热点
从古沿袭至今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时在家中厅堂摆放“岁朝清供”瓶花,选用寓意吉祥的花材,表现十全十美的主题;清明时除祭礼外,踏青归来,还将郊外的春花春草带回了家:端午节时插香蒲和艾草叶,有驱邪毒、避凶瘟的含义;中秋节时则插上各色菊花及用糖腌制桂花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艺术品投资中的热点题材。在上海嘉泰拍卖行的首次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就有一幅李苦禅在1981年创作的《花到中秋香益浓》立轴,成交价为72600元,上面的题识非常有意思,一句为“.桂香月朦胧,八四叟苦禅”,另外一句则是“花到中秋香益浓,辛酉夏月励公又题“。
之所以将这些传统佳节作为国定假期,还是希望人们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要仅仅认为春节是来要“压岁钱”、中秋节就是吃月饼、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和划龙舟。而通过各类艺术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无疑可以将传统佳节的诠释更加全面。就以端午节为例,在2006年中国嘉德的春拍中,一面隋唐时期“端午”四灵八卦十二生肖镜,无疑展现了“端午”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生肖镜为圆形,伏兽钮,二周弦纹圈将纹饰分成三区,钮外的区内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四灵外是八卦纹,中间一圈是十二生肖,二端有“端午”二字铭,最外一周是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字铭文。“端午节”在农历中是五月初五。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之所以要在端午节“驱邪毒、避凶瘟”,是因为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农历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清代画家黄慎就曾创作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立轴,在2002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估价4万至5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10.12万元。明代以前民间的钟馗像主要用于岁末,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明清以来,钟馗逐渐取代张天师开始驱赶五毒,原来神话里的五个小鬼干脆变形为五只小蝙蝠,五福临门的意思更吉祥喜庆,在这幅作品中,钟馗旁边就是菖蒲、艾草,很好地诠释了端午这个主题。
随着人们对于中国传统佳节认识的深入,具有这些传统佳节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也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除了追捧作品创作者的精湛技艺之外,在佳节展示这些艺术品,以体现主人的文化底蕴,也可能成为其升值的重要方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