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球性金融机构收藏怎样的艺术品

全球性金融机构收藏怎样的当代艺术品?今天起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的《为了明天的记忆:瑞银集团艺术藏品展》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让中国观众有所了解。

展出的作品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家,包括了绘画、雕塑、影像等形式,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其中绘画和影像是最值得关注的。

上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观念艺术曾宣布绘画死亡了。然而到了80年代,一批艺术家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和目的重建绘画。这次展出的绘画作品正是如此,值得特别关注。如美国当代现实主义画家费谢尔的作品,以粗大的笔触描绘海边的人物,似乎向观众提供了一扇偷窥的窗户,表现出中产阶级难以启齿的欲望。比利时画家波尔玛斯非常具有颠覆性,他的作品似乎毫无逻辑性,但又创造了一个严峻和压抑的现实世界。罗博的“上海”系列,是他在上海逗留时创作的,像是捕捉到一个个瞬间或片断的摄影。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肖小兰说,后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段复杂且具观念化,注重表达人性深层情感。

不少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独立的批判精神。如展览的开篇作品是由303幅裱好的相片、挂在墙上的303个地名索引,以及一幅地图组成的重量级作品。海勒耗时三年,找出德国所有名字包含“JUDE”(德文“犹太人”)一词的街道、乡村小路与市镇广场,并为它们拍了照片。犹太人自公元4世纪起已在德国居住,当年纳粹上台后清除了所有和“J”有关的街名,直到二战结束后,这些犹太地名才逐渐恢复。令人痛心的是,那里原来的许多犹太居民已经不在了。

陈界仁30分钟的默片拍摄的是台湾废弃的服装工厂和失业女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西方世界发现了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在今日的全球化经济里,尊严与忠诚常常被遗忘。

布朗四姐妹的合影从1975年开始到2007年,每年一张,共计33张。时间在她们身上留下了痕迹,而观众在这里成了这些痕迹的私密旁观者。青春之美被成熟之美替代,记忆被刻入眉宇之间。人们想象她们的人生经历,对照自己,感慨无限。这一组作品费时33年,也令人感慨。

肖小兰说,瑞银藏品展中的部分作品像是一面镜子,或许可以让我们照见中国当代艺术遗失了什么基本的元素。欧美知识精英一贯坚持文化上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而我们的有些当代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狂热投入消费文化的盛宴,以致艺术界生态失调,丢失了本该如生命一样珍视的原创力和精神性。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