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买家力挺 西方当代艺术品走势稳健

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用15.6亿美元证实了一点:金融市场低迷,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一定会崩盘。

国内春拍不温不火,美国纽约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的夏拍却搞得有声有色。佳士得的战后当代艺术品夜场拍卖会上,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一幅巨型裸女像《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拍出3360万美元,打破了在世艺术家的成交纪录。仅仅一天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三联作1976》(Triptych)就在苏富比的当代艺术品夜场拍卖会上创造了8630万美元的战后当代艺术品最高价。短短两周之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用15.6亿美元证实了一点:金融市场低迷,艺术市场,尤其是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一定会崩盘。

市场总体来说很稳健

其实在佳士得的这场晚间拍卖会上,到场嘉宾至少有一半人是来看热闹的。他们相信连年创造价格奇迹的当代艺术品,会在这一场拍卖中走向滑铁卢。然而结果恰恰相反。

“市场会不会崩盘?从1990年开始,我们几乎每年、每季的拍卖都要面对这样的猜测和担心。今年的情况只不过比过去更加明显,因为今年的经济形势比较紧张。”佳士得欧洲区总裁裘斯·皮尔克南(Jussi Pylkkanen)说,“但其实艺术品市场,并不一定会跟着金融市场或者投资市场走。而且往往当经济下滑的时候,投资者们反而会选择艺术品市场来充当避风港。”

苏富比、佳士得两场拍卖的成交数字验证了这点。两家公司的总成交额高出去年同期1亿多美元、苏富比的当代艺术品夜场总成交额甚至创出了新高,而更明显的信号则是来自日场拍卖。

“日场拍卖的拍品数量较大、价格也偏低,此次当代艺术品日场表现也非常强劲,说明市场总体来说还是很稳健的。”裘斯说。

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方当代艺术品市场屹立不倒呢?就在弗洛伊德的油画打破纪录的那晚,全场总成交额高达3.48亿美元,52%的买家来自欧洲,而美国买家却只有32%。于是很多媒体根据这个数据大做文章,说那是因为美元贬值、欧元强劲,所以欧洲买家蜂拥到美国市场来抢购“便宜货”。这么分析不无道理。但就在第二天晚上,苏富比的当代艺术品夜场拍卖中,美国买家的比例回到了67%,而成交情况却更好,总成交额达到了3.62亿美元。显然,具体原因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欧洲买家是坚实后盾

莫林·佩莉(Maureen Paley)十几年来经营着一家伦敦东区的著名画廊。从她的角度来看,西方当代艺术品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一批来自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忠实追随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她刚搬到东区的时候,这里还只有零星几家画廊。英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YBA)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萨奇画廊、弗里兹当代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这些当代艺术品的风向标也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

1991年,马修·斯洛托夫(Matthew Slotover)在这里留意到了YBA,和他们的独特创作。于是马修为他们创办了弗里兹杂志,以及后来的弗里兹艺博会。在无数的争议和质疑声中,人们逐渐开始驻足观赏这些作品,接受当代艺术,甚至学习当代艺术。

“最有趣的是,现在每年特纳奖揭晓时,不再会有哪个出租车司机站出来说:‘这也算是艺术吗?’”这个小小的变化,几乎可以让马修流泪。

十多年后的今天,伦敦东区已经成为了艺术圣地,YBA发展壮大,达明安·赫斯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当初那些到萨奇画廊、弗里兹艺博会来猎奇的欧洲收藏家,也逐渐成长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这些收藏家对于当代艺术真的有着深厚的感情,”莫林说,“他们并不是仅凭一个模糊的概念盲目跟风。他们不仅认识艺术家,还亲自到他们的创作现场,纽约、东京、洛杉矶……如果没有一点兴趣,他们是不会这样做的。”

市场多点支撑

现在又有更多的买家加入到了这个领域当中。“和十年前相比,花几百万到我们这里买艺术品的人几乎翻了六七倍。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买家的多元化大大增加了市场的稳定性,”裘斯说,“佳士得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9亿美元,上涨到今年的60亿美元,翻了三倍多。现在的市场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买家变得越来越年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更懂艺术尤其是战后当代艺术,因此涨幅最大的也是这个板块。

他们选择当代艺术是有多重原因的。“现在人们购买当代艺术品,不仅仅源于他们与这个时代、这一代艺术家的共鸣,也是因为他们可以与艺术家本人接触,甚至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评判作品的好坏。这种摩登的生活方式,是许多人所追求的。”马修说。

而从收藏投资的角度来说,古典绘画虽然历经了时间的考验,风险更小,但是如今存世的大部分古典作品都已身在博物馆,想要收藏顶级作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当代板块中,却仍有广阔的机会可寻。

当然机会往往伴随着风险。在市场繁荣的时候,买家很容易变得过分自信,以致高估了作品的回报率。但通常作品从画室到你手中的时间越短,投资的风险也就越大。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